親愛的車主,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買新車后,或者你的車出了事故更換了前擋玻璃后,你知道他們給你裝的是進口玻璃還是國產玻璃嗎?你知道那塊玻璃是哪個工廠生產的嗎?事故后更換的玻璃真是原廠件嗎?即使是原廠件,但你知道那塊玻璃是什么玻璃嗎?夾層玻璃?還是鋼化玻璃、區域鋼化玻璃、塑玻復合材料、中空安全玻璃?他用的粘膠劑是正品還是水貨?他的玻璃裝配工經過職業培訓嗎?是持證上崗之人嗎?
你不知道?不清楚?那好,我敢肯定地說,你十有八九被保險公司和所謂的“事故車指定定損修理廠”給忽悠了——也就是說,你花了兩塊錢,可能買的只是一塊錢的貨。
我說你被人蒙了,你別臉紅。其實,被蒙的,你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因為,咱們中國人大都厚道,遇到什么事,都遵循著“眼見為實、耳聽是虛”的原則來處理。我們肉眼看上去,覺得所有的汽車玻璃都是一樣的,一些保險公司也常這樣說,于是,便不再深究人家到底換了什么玻璃,如何換的。許多人談起玻璃作用,都說它只是用來看路的、遮風的、擋雨的、透光的,只要不失真不晃眼就行了。至于別的,不懂,隨“汽修行家”處理好了。無知,你不被人忽悠都難。
不僅是車主,就是一些專門報道汽車的記者,也會時不時地在這個問題上被人忽悠。比如,天上下冰雹后,一些記者總愛使用這樣的語句來勸人買汽車玻璃險:“×月×日,某某地區突降雞蛋大小的巨型冰雹,××輛汽車受損,很多汽車的前擋風玻璃都未能幸免。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購買了玻璃險的車主心里還算有個安慰,而那些沒有購買玻璃險的車主就只能自己掏腰包換玻璃了。”這話說得挺順溜,其實是傻得可愛,被保險公司賣了還幫人家數錢。稍動一下腦袋就可以想到嘛:天上突降雞蛋大小的巨型冰雹,難道只會砸碎汽車玻璃而不會傷著車身的鐵皮和油漆嗎?如果傷,那和玻璃被砸碎有什么區別?這樣的記者,都是采訪了保險公司后,不假思索地聽信了他們有關“玻璃險”的美麗傳說,替他們作了無償宣傳。
保險公司為何借機興風作浪呢?一句話:玻璃險是一個只賺不虧的險種。
所謂玻璃險,也叫“玻璃單獨破碎險”。按照保險行業的定義,它是指車輛在停放或使用過程中,其它部分沒有損壞,僅風擋玻璃和車窗玻璃單獨破碎,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如此,天上下冰雹時,有幾輛車只會被冰雹砸碎玻璃而“其它部分沒有損壞”?如果傷到了別處,對不起,這個險是不賠的,只按全車受損理賠。如此,車主事前額外繳的“玻璃險”保費,就只能給保險公司作貢獻嘍。
汽車玻璃的確有“單獨受損”的情況。比如,跑在路上,突然被別的車輪下擠起一塊飛石擊中玻璃,車玻璃一下子變成了大花臉。還有,車子停在樓下,某天夜里被樓上人丟的垃圾砸破了玻璃。諸如此類,現實中的確出現過。但是,車子的某個部位也有“單獨受損”的問題,比如像一則相聲中說的,車身被某個小孩當著黑板用硬磚頭在上面演算數學題,被某個不懷好意者故意刻劃等。對此,保險公司為何不像“玻璃險”一樣,單獨設個險種呢?因為車身理賠不好玩貓膩。
前不久,一位保險業中友人告訴記者,他統計了6年的“玻璃險”的滿期賠付率情況,結果發現賠付率只有20%-30%,即保險公司收取了100元保費,最終的賠付只有二三十元,那七八十元變成了保險公司的稅金、營業費用和利潤。可見這個險種的利潤空間很大,因而,各保險公司都將其列為“效益險種”,積極鼓勵承辦。
除了在賠付上保險公司會按照他們的邏輯來計算賠付金額外,在更換汽車玻璃時還會和汽修廠聯手再宰車主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