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合金的盛宴 凱迪拉克CT6底盤解析
在后懸掛的設計上,CT6采用了雙橫臂式演變得來的五連桿懸掛:側向的受力主要由上前控制臂+上后控制臂+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這四根鋁合金桿件構成的“虛擬雙叉臂”分擔;而前束 / 后輪主動轉向則由轉向拉桿負責。
4+1=5,沒毛病。
同時,我們也能發現,這套懸掛在遇到障礙物沖擊時,能跟隨最粗壯的下前控制臂的“指引”,有序地往后上方運動,讓連接在軸承座上方的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直接而高效地吸振,達成舒適性的最大化。
相比寶馬7系、奧迪A8L大面積使用鋼材代替鋁合金的做法,CT6這琳瑯滿目鋁合金組件,既預示著這一套后懸掛的成本不會低,也展現出凱迪拉克的“厚道”。
而四輪轉向系統在新款的豪華車型上,相信大家也不是第一次見到了。CT6上的ARS主動后輪轉向系統,在低速轉彎時,后輪能最多反打3.5°,令最小轉彎半徑縮減為11.3m;高速變道時,后輪與前輪同方向轉動,達成“斜移”的趨勢,無形間增強了穩定性。
而對于沒有裝備后輪主動轉向系統的低配CT6,廠家也僅需將后輪轉向拉桿靠近車體的一端固定即可,可謂省心省力。
在副車架的設計上,CT6采用了“用料過剩”的X型鋁合金副車架,與寶馬7系的輪廓類似,均通過4個橡膠襯套與車架相連,令奧迪A8L的鋼制副車架相比之下顯得“誠意不足”。
在后軸避震器的布局上,CT6采用了這個級別車型常用的簧桶一體式設計,并具有后傾+大行程的特性,有利于吸收路面的顛簸。
但空氣懸掛的缺失,卻也成為了CT6在整個底盤設計中的最大痛點,也間接造成了CT6車系定位的滑落。
當然了,作為品牌的旗艦轎車,CT6在后輪拱內部采用了與前輪同樣的玻璃纖維護板,無論是做工亦或是包裹程度均可圈可點,展現出了不錯的誠意。
但值得指出的是,這輛行駛僅5000km左右的CT6車型,居然兩根后避震筒都出現了防塵套脫落+異常滲油的情況,這不由得令人對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的耐久度產生了疑問。
標簽顯示,這根避震器是京西重工(BWI)生產的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該減震筒內部裝滿了特殊的磁流變液,可通過電磁場的變化調節粘度;配合每秒運算1000次的懸掛電控單元,可實現壓縮阻尼/回彈阻尼的瞬時調節,達成運動性與舒適性的兼顧。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