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合金的盛宴 凱迪拉克CT6底盤解析
【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作為美系品牌中的“碩果僅存”的旗艦級FR豪華轎車,凱迪拉克CT6可謂是整個通用集團的“招牌”。坐擁鋼鋁混合車身、四輪轉向、電磁懸掛等“黑科技”的它,能否重現上世紀美式豪車的輝煌?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中期改款過后的凱迪拉克CT6車型,依舊獨享著通用集團的Omega后驅平臺。此平臺強調提高鋁合金的用量,來達成重量、剛性、安全性的兼得,象征著通用汽車近10年來的造車精髓。
凱迪拉克CT6作為一輛中大型豪華轎車,前懸掛采用雙橫臂式設計可謂合情合理,相比低一級別車型常用的麥弗遜式懸掛,可提供更佳的側向支撐力,以維持車頭姿態的體面。
同時,凱迪拉克的工程師們還對下橫臂進行了“拆分”,融入了雙球節式懸掛的特性,以兩根控制臂實現較大的前輪極限轉向角。通俗的說,就是“方向能打得更大”,配合左右僅1圈的方向盤行程,為駕駛員提供遠超期待的車頭靈活性。
雙球節式前懸架工作原理(僅作示例,非CT6)
一眼望去,CT6的前懸掛使用了“海量”的鋁合金部件,幾乎是市面上你能買到的用料最棒的車型:各條控制臂、軸承座(也稱轉向節)、剎車卡鉗均采用了鋁合金的材質,能大幅降低簧下質量,對懸掛響應速度 / 車頭貼地性的提升立竿見影。
在副車架的設計上,CT6采用了粗壯的全框式鋁合金副車架,在引擎艙內四根加強頂吧的配合下,很好地保證了車頭的整體剛性,相比單薄的鋼制沖壓副車架來說更貼合車輛運動性的定位;同時,較粗的防傾桿配合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令車頭的姿態更為優雅、可控,能給予駕駛員更強的劈彎信心。
在塔頂的設計上,CT6采用了多見于運動車型的加強式塔頂設計,“青筋暴起”的加強筋條令人眼前一亮。同時,前避震器的內傾角 / 后傾角均相當明顯,具有提升直線行駛穩定性+增大機械回正力矩的效果,相比以機械素質為賣點的德系對手也不逞多讓。
值得一提的是,CT6前軸采用了BREMBO出品的4活塞卡鉗+通風盤的剎車,博世i-Booster電控剎車閥也成為了了標準配置,令整套剎車系統無論在線性程度,亦或是制動成績均可圈可點,相比同價位對手們的普通真空剎車閥高級不少。
同時,CT6前輪拱內部有著充分的玻璃纖維包裹,與鋼-鋁混合車架+固特異Eagle F1輪胎配合,有利于提升整車的NVH表現。
細節設計上,CT6在關鍵部位均采用了液壓襯套,以提升懸掛系統的吸震能力。凱迪拉克的工程師們也使用了不少橡膠襯套與之搭配,力求避免出現德系車那般的“緊崩”,達成有的放矢、穩中帶韌的美式豪華韻味。
在后懸掛的設計上,CT6采用了雙橫臂式演變得來的五連桿懸掛:側向的受力主要由上前控制臂+上后控制臂+下前控制臂+下后控制臂這四根鋁合金桿件構成的“虛擬雙叉臂”分擔;而前束 / 后輪主動轉向則由轉向拉桿負責。
4+1=5,沒毛病。
同時,我們也能發現,這套懸掛在遇到障礙物沖擊時,能跟隨最粗壯的下前控制臂的“指引”,有序地往后上方運動,讓連接在軸承座上方的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直接而高效地吸振,達成舒適性的最大化。
相比寶馬7系、奧迪A8L大面積使用鋼材代替鋁合金的做法,CT6這琳瑯滿目鋁合金組件,既預示著這一套后懸掛的成本不會低,也展現出凱迪拉克的“厚道”。
而四輪轉向系統在新款的豪華車型上,相信大家也不是第一次見到了。CT6上的ARS主動后輪轉向系統,在低速轉彎時,后輪能最多反打3.5°,令最小轉彎半徑縮減為11.3m;高速變道時,后輪與前輪同方向轉動,達成“斜移”的趨勢,無形間增強了穩定性。
而對于沒有裝備后輪主動轉向系統的低配CT6,廠家也僅需將后輪轉向拉桿靠近車體的一端固定即可,可謂省心省力。
在副車架的設計上,CT6采用了“用料過剩”的X型鋁合金副車架,與寶馬7系的輪廓類似,均通過4個橡膠襯套與車架相連,令奧迪A8L的鋼制副車架相比之下顯得“誠意不足”。
在后軸避震器的布局上,CT6采用了這個級別車型常用的簧桶一體式設計,并具有后傾+大行程的特性,有利于吸收路面的顛簸。
但空氣懸掛的缺失,卻也成為了CT6在整個底盤設計中的最大痛點,也間接造成了CT6車系定位的滑落。
當然了,作為品牌的旗艦轎車,CT6在后輪拱內部采用了與前輪同樣的玻璃纖維護板,無論是做工亦或是包裹程度均可圈可點,展現出了不錯的誠意。
但值得指出的是,這輛行駛僅5000km左右的CT6車型,居然兩根后避震筒都出現了防塵套脫落+異常滲油的情況,這不由得令人對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的耐久度產生了疑問。
標簽顯示,這根避震器是京西重工(BWI)生產的MRC電控磁流變減震器。該減震筒內部裝滿了特殊的磁流變液,可通過電磁場的變化調節粘度;配合每秒運算1000次的懸掛電控單元,可實現壓縮阻尼/回彈阻尼的瞬時調節,達成運動性與舒適性的兼顧。
除開前后軸的懸掛部分,我們能發現CT6的底盤大致保持了平整,在配備了3根加強部件的前提下并沒有尖銳部分突出,這是值得肯定的。但變速箱殼體直接裸露在外+缺乏必要的塑膠護板 / 底盤裝甲涂層+各種管路100%裸露于底盤下的設計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與大多數FR車型相同,CT6的排氣系統布置在了傳動軸的下方,并經過2級消聲后排出車外。排氣管路的周邊基本都有鋁合金的隔熱護板保護,避免熱量傳進車內。
小編認為,盡管有著防銹性不錯的鋼-鋁混合車架,各種功能性構件的用料無可挑剔,但作為一輛豪華車型,這“粗枝大葉”的做工也太過于美式了吧?
對美系車的印象還停留在“大船”般的駕駛感上?對不起,開過CT6后你就會打消這個想法,甚至還會覺得2.0T+10AT動力總成太弱了,底盤的潛力還沒有被完全挖掘。
握住做工細膩的真皮方向盤,一種駕馭的欲望油然而生:方向盤左右僅有各一圈的行程,車頭基本能提供“指哪打哪”的指向感,敏捷而有力的車頭動態能緊跟駕駛員的輸入,駕駛員也能通過方向盤的回饋能“知道前輪在干嘛”,這輛中大型豪華轎車甚至有著幾分運動車型的味道。
這幅尺寸偏大的方向盤,顯然是為了討好較大年齡層的用戶而設。但令人驚喜的是,其轉向阻尼非常均勻,很有液壓助力的細膩感,在穩重的大基調中加入了幾分輕松的味道,打起方向來感覺很靈活。
得益于四輪轉向系統,新款CT6在激烈駕駛時,不僅車頭能緊跟方向盤的動作迅速帶領車身入彎,反向轉向的后輪亦有種令車尾“橫移”的趨勢,通過彎道時就像跳舞般輕盈,仿佛5.2m的車身活生生短了半米以上,靈活性令人印象深刻。
在上山劈彎時,得益于強健的鋼-鋁混合車架,CT6的車身剛性表現出色,呈現出本級別車型應有的從容、淡定,沒有出現任何的異響。
MRC電磁懸掛系統作為CT6的另一張王牌,令CT6的底盤能瞬時改變軟硬程度,在壓上減速帶、沙井蓋的一瞬間調軟懸掛,減少車身的抬升感,將振動完全隔絕在乘員艙以外,甚至有種“越快碾過去就越穩”的感覺;而經過顛簸路段后,避震器的阻尼將增強,提供充沛的高速行駛穩定性。
同時,MRC電磁懸掛在山道上同樣表現出色,CT6在彎道中的重心轉移過程流暢、可控,3.1m軸距慣有的累贅感完全消失,更不會出現寶馬7系的前后軸脫節感,你甚至能從中找到一絲ATS-L車型的玩味,這是絕大多數同類車型做不到的。
在高速巡航時,CT6優秀的底盤幾何展露無遺:在直線行駛時,整輛車非常“淡定”,能很好地維持著直線前進,在方向盤的輕微曠量內有著類似于老式美式轎車的悠哉,能令人輕輕松松地日行千里。
優良的直線行駛特性,并不意味著CT6不適合高速變道:只要方向盤出了曠量的區域,MRC電磁懸掛能迅速變硬,而前軸能輕松將車頭“拽”向所期待的方向,車尾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跟進……駕駛著CT6在高速下變道,絕對是件安全而有樂趣的事。
前文已經說過,CT6底盤的“緊繃感”并沒有它的德系對手們來得那么強悍,CT6更多是在追求一種成有的放矢、穩中帶韌的美式豪華韻味。這種與地面仿佛隔了一層橡皮糖似的“韌勁”,在整個豪華車壇中顯得尤為珍貴。不需要嬌貴的空氣懸架,CT6僅用了最為基礎的彈簧便造就了不輸7系的行駛質感,令人刮目相看。
盡管有的人會認為CT6的電子剎車腳感偏硬,不好踩,但其實只是他們淺嘗輒止。只要踩過前段的蓄力行程,CT6的剎車力度是十分線性而可控的,沒有那種“剎車踏板突然沉下去”的虛無感,駕駛員能很好地知道各個輪胎的剩余抓地力還有多少,并在小于期待值的距離上將車穩穩停住。
在小編看來,CT6的剎車點頭現象是同級別車型中比較輕微的。整輛車能以后懸掛為支點,以變硬的前懸掛抵御2條Eagle F1高性能輪胎的強悍剎車力道,坐在車里幾乎感覺不到車頭有下沉的趨勢。
毫不夸張的說,CT6這副底盤是近10年來豪華車底盤界的“風向標”,除空氣懸掛缺席+小細節的處理有改進空間外,整套懸掛系統的幾何設計以及技術水平均無可挑剔。
以現時40w人民幣左右的實際售價,凱迪拉克CT6很難不令人動心。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秦子鈞)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