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寒冬已至 何時才能破冰回暖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近年來,得益于共享經濟進行得如火如荼,共享出行也就成為了頗受資本垂青的時髦話題。前有互聯網新貴跨界而來擴展邊界,打造本地生活服務閉環,后有傳統車企巨頭上演門口的“野蠻人”,從汽車制造商邁向出行服務提供商,劍指中高端專車市場。無數的企業投身于共享出行,勢要搶占這一風口。
然而,2018年國內車市久違的寒冬打破了近30年銷量持續上漲的局面,共享出行市場也遭遇到“倒閉潮”的沖擊。經過前期的洗禮和市場的篩選,一些人活著,另一些人已然出局。盈利成為了出行企業共同的難題,虧損則是普遍現象。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性樣本,共享出行在過去一年遭遇滑鐵盧,到底錯在了哪里?
“共享出行”一方面可滿足消費者"求而不得"的自駕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車輛閑置資源無法被有效利用帶來的浪費。在美國市場占主導地位的Uber、Lyft,“壟斷”東南亞的Grab以及國內的滴滴出行,它們都在各自國家或地區的共享出行領域,擁有著絕對的份額和話語權。
共享出行,是指人們無需擁有車輛所有權,以共享和合乘方式與其他人共享車輛,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應的使用費的一種新興交通方式。包括以打車軟件、共享單車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新模式。
幾年前,我國的共享出行市場還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但隨著滴滴和快的以100%換股方式進行合并,滴滴隨后又宣布收購優步中國的經營業務,國內的網約車市場就呈現出了滴滴出行一家獨大的態勢。
盡管如此,滴滴也未能走出共享出行寒冬的怪圈。2018年,網上傳出滴滴持續巨額虧損,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2月15日,滴滴在月度全員會上宣布公司將做好過冬準備,對非主業進行“關停并轉”,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整體裁員比例占到全員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去年下半年因為順風車安全事件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后,程維在一封公開信中承認,6年來滴滴還沒有實現過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凈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滴滴出行業務對應GMV(GMV指標通常稱為網站成交金額,屬于電商平臺企業成交類指標)的平均抽成約為16%,絕大部分返還給了司機和乘客,公司整體對應GMV的毛利率只有1.6%。
在順風車上線的三年多時間里,滴滴的順風車平均一天約90萬單,體量驚人。雖然滴滴強調順風車定位是公益,但是順風車業務的特質決定這項業務對于滴滴而言是可以賺錢的業務。2018年下半年加劇的虧損很大程度上與順風車業務關停以及網約車業務整改有關。此外,太多新業務的投入也被視為滴滴虧損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滴滴不光2018年在巨虧,滴滴從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就是以“燒錢”的方式存在。不僅沒有實現盈利,6年時間里共計燒掉了390億元!放眼全球,共享出行巨頭都面臨著虧損問題…
據Uber公布的年報,這家公司2018年全年虧損達18億美金,光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虧損就高達7.68億美金。Uber表示這是因為公司在產品線方面的投入增加以及競爭加劇所導致。Uber公司CEO Khosrowshahi自2017年接管Uber以來,最大的任務除了扭轉公司巨大的虧損以及受損的企業形象之外,就是幫助公司上市。
為了盡早扭虧,Khosrowshahi做出一系列的“撤退”舉措:退出俄羅斯市場;出售虧損的東南亞業務給東南亞出行巨頭Grab,換回在Grab的股份。如今,Uber已經把送餐服務和打車業務一樣作為了其核心業務。根據第三季度的財報情況來看,Uber Eats貢獻了17%的收入。
作為Uber在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Lyft也同樣處于虧損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兩者都計劃在今年內進行上市,只是方式或許有所不同。大股東軟銀投資的Uber很可能將采用同股同權的上市方式,而Lyft則會同谷歌和Facebook一樣,采用雙重股權制度來保護創始團隊的投票權和話語權。
東南亞同樣擁有著巨大的出行市場潛力。從印尼到緬甸,這一超過6億人口的市場,移動出行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50億美元。“壟斷”東南亞市場的Grab是東南亞第一家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移動出行科技公司,卻也難逃虧損的命運。
放眼全球來看,共享出行在很多市場都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壟斷”的背后隱藏了諸多的問題。以滴滴出行為例,在渡過了前期的搶占市場階段之后,平臺的抽成比例有所提高,讓網約車司機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家獨大的局面也使得滴滴放松了對用戶體驗和安全監管的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共享出行告別“飛馳人生”的現狀并不是因為行業本身除了問題,而是在于資本的運作方式。共享出行特有的平臺屬性,使得巨頭們擁有了大量的現金流,變身成為資本方。滴滴從2015年到2019年,一共投資了29家公司;Uber在上市招股說明書中,也把自己定位成一個交通運輸和物流的全平臺公司。這些投資在短期內并沒有辦法獲得收益,只能增加開支。
滴滴、Uber等頭部玩家的當下困局,正是共享出行整個行業的寫照。對于共享出行企業而言,或許回歸共享出行本質,關注基本的商業模式,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更多競爭對手的入局,也將有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