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Q”系列回顧 不止是四驅的代名詞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2013年,奧迪Q3正式引入國內,在當年掀起了精品豪華緊湊SUV的浪潮;今年的4月份,第二代奧迪Q3正式在國內上市,也是目前在華的奧迪“Q”系列矩陣當中,最新的一員;兩代車型的更迭,但奧迪Q3依舊主打有品位并且追求個性化的年輕群體。奧迪以“Q”作為SUV序列的開頭字母,這并非一個不假思索而來的代號,而是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意義和內涵。
說起四驅系統,我相信第一給在你腦中冒出來的是——奧迪quattro四驅系統。在很多人的認知里,世上只存在兩種四驅系統,第一是quattro,第二是其他。確實,quattro四驅系統非常深入人心,除了有強大的產品實力之外,也有著很多的歷史故事為之“背書”,讓quattro這一“品牌”深入人心。雖然奧迪是將四驅系統應用于民用車的始祖,但以“Q”來命名的SUV算比較晚才出現,不過在近幾年的SUV浪潮當中,“Q”系列也得到非常迅猛的發展,從2005年第一代Q7誕生到現在,在這14年里,已經發展出Q2/Q2L、Q3、Q5\Q5L、Q7和Q8車系。之前我們已經針對全新一代奧迪Q3的進行解讀,并且長測的項目也在進行中,敬請持續關注。
在2007年的上海國際車展,奧迪帶來了Audi Cross Coupe Quattro概念車,這款車型由Julian Hoenig設計,在當時,這樣的設計屬于十分大膽,尤其是溜背的形象,在當時的緊湊型SUV當中是絕無僅有的。
也許這么獨特的Audi Cross Coupe Quattro概念車離量產確實有不少距離,因此隔了4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的上海車展中,第一代奧迪Q3才正式亮相。量產車依舊保留了Audi Cross Coupe Quattro上的溜背造型,雖然夸張程度比不上概念車,但相比于當時Q7和Q5的一本正經,Q3已經顯得非常活潑了。
第一代Q3采用了大眾集團PQ35平臺打造,與大眾Tiguan、高爾夫共享平臺技術,橫置發動機的布局也有別于當時的Q7和Q5車型,因此quattro系統并不是托森差速鎖控制,而是由多片離合器實現。
2013年4月, 第一代奧迪Q3完成了國產化,售價從28.50萬元起。動力方面提供了1.4TFSI和2.0TFSI兩款動力,其中1.4TFSI匹配的是7速雙離合變速箱,而2.0TFSI發動機匹配的是6速雙離合變速箱。
內飾方面的進步同樣是翻天覆地,上一代的車型在內飾方面確實顯得有些簡陋,但新一代車型采用了全新的設計,不僅樣式具有年輕化的特征,用料水準也上升了一個層次。Alcantara材質的運用和層次豐富的中控設計,這些都有別于目前在售的“Q”系列車型。 2019年的上海車展,第二代的奧迪Q3正式亮相,新車在年輕化方面更進一步,外觀加入了很多夸張的套件,整個是視覺的沖擊非常大。略微出乎預料的是:全新一代Q3并沒有加長。
車身尺寸為4481/1848/1584mm(動感型:4495/1848/1616mm),軸距為2680mm,相比于上一代車型有了明顯的提升;平臺也從原來的PQ35變成了MQB平臺,在車內空間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也許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這一代Q3沒有進行加長。
兩代的奧迪Q3都幾乎將海外原版的車型引進到國內,務求讓大眾獲得更加原汁原味的德系車;動力方面,全新一代Q3提供1.4T和2.0T兩款發動機,其中1.4TFSI的最大功率為110kW(150PS),2.0T發動機的低功率版與高功率版分別輸出137kW(182PS)和162kW(220PS),全系匹配7速S tronic雙離合變速箱,高配版本擁有quattro ultra四驅系統。
2007年北美車展,Cross Cabriolet quattro Concept概念車正式亮相,這一概念車為奧迪Q5的設計雛形,相比于奧迪Q7,不僅尺寸更小,定位也要更年輕。
2008年,奧迪“Q”系列的第二款車型——Q5正式亮相,設計風格依舊延續了第一代Q7上的圓潤,但由于尺寸的緣故,Q7上的旅行車跨界元素并沒有在Q5上面出現,標志性的體形進氣格柵配合讓Q5顯得非常大氣,非常符合國人的審美喜好。
起初奧迪Q5采用了進口的身份入華,2010年起由一汽-大眾奧迪引入國產,和海外版車型一樣,前期國產的奧迪Q52.0 TFSI發動機匹配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不久后便換裝了八速Tiptronic手自一體變速箱。
2013年,奧迪Q5迎來了中期改款,“燈廠”將更多“絕技”運用到新車型上,新車的大燈內部結構更加簡潔,尾燈也換裝了光導式的LED光源,看起來更加有科技感了。到了2014年,奧迪Q5迎來了動力系統的更迭,全面換裝了第三代EA888發動機,動力表現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第一代奧迪Q5在中國市場非常成功,雖然它并不是這個級別的首款車型,但卻是最早進入了國產化的進程;國產后,37.98萬的起步售價相比于其他對手有著更強的競爭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奧迪Q5需要加價排隊才能買到車。
2016年的巴黎車展上,第二代奧迪Q5正式亮相,車身尺寸沒有很明顯的變化,但設計毫無疑問跟上了時下奧迪最新的家族風格,整個外觀的線條變得硬朗了起來,看起來真的就像一個小比例的Q7那樣。
內飾方面,也是幾乎照搬Q7上的設計,這種包豪斯的現代風運用在定位更年輕的Q5上,似乎更加貼合消費者的需求。新一代奧迪Q5同樣采用了MLB EVO平臺,大量的鋁合金的運用,讓整備質量比上一代降低了90kg。
在動力方面,新一代奧迪Q5搭載了2.0TFSI汽油、2.0TDI柴油及3.0TDI柴油三款發動機,其中汽油版車型使用7速雙離合變速箱作為主推。此外,新一代奧迪Q5取消了托森差速器,以多片式離合器取而代之,也就是從Quattro也變成了Quattro Ultra。
第二代奧迪Q5的最大變化莫過于國產加長,2018年7月,第二代奧迪Q5正式以國產的身份入華,軸距在海外版的基礎上增加了88mm,成為了中國特供的Q5L,這也是對于中國市場的喜好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提升。
2016年的日內瓦國際車展上,奧迪Q2正式發布,這是奧迪“Q”系列當中,首款偶數系車型。奧迪Q2定位為小型SUV,是奧迪目前的入門級SUV,新車采用了大眾集團的MQB平臺打造。
奧迪Q2由Marc Lichte設計師操刀,與之前的SUV不同,Q2是完全偏向于年輕、時尚;前臉的格柵也不再強調橫向的視覺,而是更注重表達個性,因此Q2也擁有了比以往車型更多的車身顏色可選,當中包括各種活潑的顏色和雙色設計。
奧迪Q2的車身尺寸非常小巧,長寬高分別為4191/1794/1508mm,軸距為2601mm(兩驅)/2595mm(四驅),不過如此小巧的車身并不太合適中國目前的用車需求。2018年10月,奧迪Q2以國產身份入華,軸距增加到了2628mm,空間表現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
2018年,奧迪SUV家族還將迎來旗艦車型——Q8,它是奧迪SUV家族當中首款跨界轎跑SUV,因此設計上能夠隱約看到經典車型——Quattro的一些元素,比如漸寬的C柱設計。
Q8同樣采用了MLB EVO平臺打造,競爭對手瞄準了寶馬X6和GLE轎跑SUV。車身尺寸分別為:4986/1995/1705mm,軸距為2987mm,長度和軸距都要分別比對手長。
不可否認,奧迪Q8的定位是年輕、動感,因此設計上也要較以往的“Q”系列車型要更加大膽,比如采用了無框車門的設計。
動力方面,奧迪Q8前期提供3.0T V6柴油發動機,官方公布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6.3s,極速232km/h。后期增加3.0T V6汽油發動機,并采用了48V輕混技術。未來,RS Q8與蘭博基尼Urus共享4.0T V8雙渦輪增壓V8發動機。
除此之外,奧迪Q8配備了全輪轉向系統,并且全系標配了quattro四驅系統。這套四驅系統采用了純機械式中央差速器,按40:60比例將動力分配至前橋和后橋。還可以選擇將大多數動力分配至前橋。
眾所周知,Q7是奧迪的首款SUV車型,假如要追溯的話,還能數到2003年的北美國際車展上亮相的Pikes Peak Quattro概念車,它被認定為第一代Q7的概念雛形。選擇了北美國際車展亮相,是因為這臺Q7將以當時的奔馳M級和寶馬X5作為對標,而它們的最大市場就是在北美地區。
2005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奧迪Q7正式發布,從此拉開了奧迪“Q”車系的序幕。Q7很大程度還原了Pikes Peak Quattro概念車的設計,車身有顯著的旅行車特征,并且提供三排七座的布局,以及28種以上的座位和裝載方案等,都是在向旅行車看齊,也是在當時一眾對手中的賣點之一。2006年,奧迪Q7正式入華,前期只有4.2FSI車型,售價112萬元起。
第一代奧迪Q7的整車尺寸為5086×1983×1737mm,軸距則達到了3002mm,這樣的尺寸數據在當時可謂傲視群雄,雖然它的設計偏向于圓潤,但看起來依舊顯得非常魁梧。第一代奧迪Q7與大眾途銳、保時捷卡宴一樣出自大眾集團PL71平臺,在那個時候,整個大眾集團就已經非常注重平臺化的概念。
在尺寸方面,第二代奧迪Q7不增反降,長寬高分別為5052/1968/1741mm,軸距為2994mm,這樣的做法在換代車型當中并不多見,這也能體現出了第二代Q7在定位上的一些轉變,它更會向年輕人去靠攏。
與此同時,平臺化的概念變得更加成熟,運用的范圍也更加廣了,而大眾旗下的MQB和MLB平臺更是讓人熟悉,第二代奧迪Q7采用了MLB EVO平臺打造,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輕量化方面,相比于上一代車型降低超過300kg,非常夸張。
第二代Q7在動力方面的特征就是——減排;面臨越來越嚴苛的排放法規,第二代Q7進入了四缸時代,2.0 TFSI成為了國內主推的動力,并且在2016年,推出了全新Q7 e-tron,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由2.0 TFSI發動機與電動機組成。
qua字母開頭在意大利語中,有“四”的意思,quattro在奧迪當中,其一的意思就是代表四輪驅動,而奧迪quattro系統誕生于1980年。
在更早的1977年,奧迪在芬蘭的冰天雪地里測試以奧迪100為基礎的前驅車型,馬力將近有200PS,而同行的大眾Iltis只有區區的75馬力,但彎道中的表現卻出乎預料地好,原因在于大眾Iltis配備了四驅系統。
受此啟發,當時參與測試的預備測試部主管約爾格·本辛格將情況告知德國總部的費迪南德•皮耶希,最后奧迪的研發團隊決定,將Iltis上的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的轎車上去。1978年1月,移植Iltis四驅系統的奧迪四驅原型車A1誕生了,這款原型車在裝配夏季胎的情況下,抓地力也要比其他普通車型綁著防滑鏈要強。
要知道奧迪四驅原型車A1只是一款測試車,而當時的四驅系統需要一個笨重的分動箱,因此四驅系統多運用于越野車上,而要在轎車上量產運用,還需要解決不少技術問題。后來,奧迪工程師奇思妙想,利用一根空心軸巧妙實現了動力分流,省去了分動箱,使得體積減小、結構簡化,第一代的奧迪quattro四驅系統正式誕生。
起初,奧迪四驅系統曾提出“Carat”命名的建議,也就是Coupe—All—Rad—Antrieb—Turbo的縮寫(雙門汽車—全輪—驅動—渦輪),不過“Carat”的命名與一款香水重名了,奧迪當然不會讓自己獨步天下的技術與一款香水相提并論,最終還是使用了“quattro”來命名。
1980年的日內瓦車展上,奧迪帶來了改寫汽車歷史的Quattro車型,它是歷史上首款搭載四驅系統的民用轎車,基于奧迪80雙門轎車的底盤改動而來,最大功率200PS,并且采用了棱角分明的轎跑設計。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接受以及了解奧迪quattro,奧迪開始帶著配備quattro系統的賽車在各項大賽中刷榜,在各種極端路況下展現出quattro四驅系統的優越性能。
1981年—1984年,奧迪稱霸WRC世界拉力錦標賽,期間共獲得了23次世界拉力競標賽賽段冠軍,并且在其他的賽事中,奧迪一共贏得了25個世界冠軍的頭銜,在賽事運動史上留下了“奧迪quattro”的印記。
除了拉力賽之外,奧迪200 quattro和奧迪90 quattro IMSA-GTO先后在美國TransAm系列賽全年的比賽和IMSA GTO系列賽中獲得輝煌的成績。接下來就是奧迪V8 quattro賽車分別獲得了1990和1991年度的德國房車大獎賽冠軍。
一些列的賽事下來,證明了四驅系統在發揮最大抓地力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為了公平起見,1997年,國際汽聯規定:因四驅系統增加的額外整備質量不能超過95kg,并且宣布從1998年1月1日期,部分賽事將禁止使用四驅車型。
quattro四驅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它已經普遍存在于奧迪目前的在售車型上。與以前相比,現今的quattro四驅有著更多的電子系統的加入,來服務現在這個時代的需求,比如quattro Ultra,它更適合與城市路況,并且擁有更低的排放和能耗。時至今日,quattro不止是四驅系統的代名詞,更是奧迪的品牌內涵之一。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