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西藏阿里地區(qū)科考之旅(上)
【太平洋汽車網(wǎng) 文化頻道】人的一生,一定要去過一次西藏,才算完整。這句話多少有些文藝裝腔,但至少證明了西藏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尤其當你略微深入地去了解過這個地方,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此話不虛。
我對西藏第一次起了敬畏之心,與西藏本身無關,并非喜馬拉雅山脈上的陸地之巔,也并非神圣又神秘的藏傳佛教,而是來自于自家親姐姐策劃騎行西藏的失敗。
幾年前,對西藏向往已久的她,決定將夢想落地——進藏朝圣。然后她就像電視劇演的那樣,毅然辭了職(擺明不想上班了),買了一輛捷安特山地車和全套裝備,開始籌劃進藏騎行之旅。以現(xiàn)代都市青年待慣了辦公室的虛弱體質(zhì),去高原騎行,顯然等于送命,于是她提前兩個月開始拉練,這樣做不論是從體能上、心理上,還是儀式感上,都更有進藏該有的樣子。
然后很順利的,拉練還沒拉出體能,就先把小腿肌肉拉傷了。然后又很意外的,車子在小區(qū)門口連車帶鎖地被偷了。進藏騎行之計宣告失敗,受到雙重打擊的她認為這是天意,于是待腳傷康復,改乘飛機,完成了西藏之旅。
騎行計劃的難產(chǎn),間接讓我對西藏產(chǎn)生了兇險的印象,往后每每提到西藏,我都會想起老姐的不幸遭遇。雖然肌肉拉傷和單車被偷跟西藏丁點關系都沒有,但人對于知之甚少的事物,往往就是這么感性。所以當我得知被派去了西藏,在同事羨慕的眼光中,我內(nèi)心卻泛起了一絲恐懼。
但理智下來發(fā)現(xiàn),此番真是榮幸至極,受江西五十鈴之邀,我們將由《中國國家地理》帶隊,前往西藏阿里地區(qū),探訪西藏最古老的文明、最壯麗的風光以及眾多神秘的佛教洞窟寺廟,開啟一場地質(zhì)及人文之旅。
本次文章將對積極參與文章評論的網(wǎng)友進行抽獎,設置“精彩評論獎”和“走心評論獎”。
精彩評論獎的獎品為五十鈴mu-X牧游俠X-POWER特別版原廠車模一個,共2個名額。
走心評論獎的獎品為五十鈴官方小熊布偶一個,共2個名額。
惡意刷樓或無關評論視為無效。
西藏,論面積在中國絕對算得上是個大塊頭,人口密度卻是全國最低。對于生活在東南沿海的人而言,西藏已經(jīng)足夠遠了,而阿里,這個往往被加上“無人區(qū)”后綴的地區(qū),即便在西藏里面,也屬于遙遠的地方。要知道,從拉薩飛往阿里,路程大約相當于從廣州飛往上海。
然而,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強大魅力。從廣州白云機場登機那一刻起,內(nèi)心的期待便始終交織著忐忑。期待自不必多說,忐忑為何?一方面在于擔心高原反應會將我折磨至死;另一方面也在于,此次行程任務艱巨,對于這場偉大的秘境探索之旅,我擔心蒼白淺薄的措辭難以將其描繪。
廣州到拉薩沒有直飛,很多航班都需要經(jīng)停或者中轉(zhuǎn)。以南航為例,時間最短的航班(經(jīng)停重慶)也需要5個多小時,去一趟西藏確實不容易。
早上8點從廣州起飛,抵達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接近下午2點。拉薩貢嘎機場并不在拉薩,而在相鄰的城市——山南,這座機場很小,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機場之一,也是西藏最大的航空樞紐。
青藏高原最不缺的就是藍天白云紫外線,一走出機場到達出口,就感覺明晃晃睜不開眼,皺著眉頭努力睜開眼,趕緊掏出墨鏡戴上。抵達拉薩貢嘎機場時,3600米的海拔已經(jīng)不低了,雖然剛抵達時高原反應不會立刻顯現(xiàn)出來,但還是下意識地要求自己放慢腳步,放慢所有的動作。
此次入住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可以看到從側(cè)面看到整個布達拉宮。到達下榻的酒店安頓好,此時北京時間是下午4點。實際上中國地域遼闊,國土的東西兩邊是有明顯時差的,西藏所在的時區(qū)為東六區(qū),而北京是東八區(qū)。但因為全國統(tǒng)一使用北京時間,因此西藏的當?shù)貢r間要比北京時間早2個小時。
此時的下午四點,當?shù)貢r間其實才下午兩點,離天黑還有很久,我和同行的媒體老師決定去拉薩市區(qū)的佛教圣地——大昭寺逛一逛。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區(qū),從香格里拉大酒店打個車,十來塊錢的路程就到了。沿途經(jīng)過布達拉宮,我趕緊降下車窗膜拜一下。整座宮殿屹立于瑪布日山之上,現(xiàn)場震撼感是照片遠遠無法展現(xiàn)的。
布達拉宮既是宮殿,又是城堡,也是寺院,藏傳佛教一大圣地,現(xiàn)在主要是領袖達賴喇嘛處理政治和日常事務的行政中心。有說法稱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其實并不準確,它最初由松贊干布修建了紅宮,而后歷代喇嘛還進行了多次擴建(白宮)或重建。布達拉宮不是此番行程的重點,大家也比較熟悉,就不再多言了。
大昭寺同樣是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的寺院,現(xiàn)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前往朝拜的佛教徒和游客不盡其數(shù)。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最初是當年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時的陪嫁物,途中運送佛像的木車突然陷進沙地無法動彈,文成公主認為這是天意,遂決定就地建立寺廟供奉,而這座寺廟就是小昭寺。
而大昭寺是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建造的,據(jù)說由山羊馱土填湖而成。在藏語中,山羊為“惹”,土為“薩”,所以大昭寺最初也被稱為“惹薩”。這座寺廟是拉薩最早期的建筑,在當時是城市的中心,因此拉薩早期也成為惹薩。
尺尊公主從尼泊爾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最初供奉于大昭寺。松贊干布死后,小昭寺受到冷落,當時的唐高宗李治想要拿回12歲等身像,芒松芒贊得知后便將這尊無比珍貴的佛像轉(zhuǎn)移到大昭寺的密室中隱藏起來。后來,另一位從唐朝入藏的公主——金城公主,把大昭寺密室中封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取出供奉,并將原來大昭寺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移至小昭寺,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屈膝伏地,雙手向前合十,磕頭默念,隨后雙手向兩側(cè)畫出半圓,向后撐起站立,雙手合十,額頂、胸口、腰間由上至下各拜一次。接著再次屈膝伏地……如此往復,日復一日,甚至年復一年。在大昭寺門口,你可以看到大量藏民在磕長頭。站在他們身后靜靜地看上5分鐘,你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磕長頭的最大源動力當然是來自佛教徒內(nèi)心對佛的神往,而體弱的佛教徒,也通過這種方式來強身健體。確實,一套動作下來,幾乎全身各處關節(jié)和肌肉都要用到,長期堅持,強身健體的效果不亞于在健身房跑跑跳跳。
除了跪地磕長頭的,還有手搖轉(zhuǎn)經(jīng)輪靜坐沉思的,也有手捧經(jīng)書席地誦經(jīng)的,這些善男信女的虔誠模樣,很容易感化周圍的人。一心向佛,簡單而純粹,看著他們,不由感慨自己已經(jīng)多久沒有心無雜念日夜不顧地去做一件事了。
在寺前的一塊小空地上,幾位年輕女子全心投入的祈求模樣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她們幾米開外都有一個攝影師。她們是不是真的皈依佛教我辨別不出,但我知道在西藏的佛教寺廟拍寫真,正在逐漸流行起來。
大昭寺內(nèi)部,僧人們正在院子里辯經(jīng)。辯經(jīng)是佛教僧徒學習佛經(jīng)教義的必經(jīng)方式,主要分為“対辯”和“立宗辯”兩種。
辯經(jīng)時,站立者以擊拍手掌為氣勢,表示向?qū)Ψ教釂枺俣笸藥撞剑沂职涯钪橐凰μ椎阶蟊凵希缓笥窒蚯翱绮剑吒吲e起右手,在對方面前用力擊拍左手。拍手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表示我現(xiàn)在向你提問,請你回答;再一個是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
佛教寺廟殿內(nèi)的佛像壁畫絕大多數(shù)不允許拍照,因此恕我無法在此展示圖文。
從院內(nèi)西側(cè)角落的樓梯上了二層,景象讓我有些震住,閃閃的鎏金殿頂在半午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朱紅的墻體,黑白的掛簾,連同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花草,都成了最得體的映襯,宗教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中國古建筑屋檐下常掛有風鈴,既為驅(qū)趕鳥獸筑巢,也有驅(qū)邪避災之意。風起鈴聲響,意境非凡,寧靜的廟宇之中,徒生不少靈動生氣。
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文山大叔寥寥幾個字眼,便將聲色動靜體現(xiàn)盡致。
每一個角落,都是一處景。藏區(qū)的寺廟往往有著繁華復雜的裝潢,一根柱、一扇窗、一個門、一面墻都絕非敷衍了事,眼到之處皆是景。這有時令我頗為不解,清心寡欲的佛教徒,何以能夠創(chuàng)造出如此絕倫的工事?
走出大昭寺不遠,就看到了前方廣場上一個巨幅的祖國慶生標語。正值國慶前夕,拉薩到處都掛著這樣的標語,節(jié)日氣氛十分濃烈。
聞聲回頭,看到一位婦女正和兩個孩子悠然地在廣場石欄上休憩,感謝祖國強盛穩(wěn)定,讓各族人民遠離戰(zhàn)爭安居樂業(yè),長者安度晚年,孩童茁壯成長。
從平原進藏的第一天,應該保證充足的休息,避免動作幅度過大,避免走太多路,避免著涼感冒。此刻的我,應該在酒店睡覺,以求盡快適應高原,然而我卻步行逛完了大昭寺……
盡管能夠感覺到走路時心率很快,但并沒有出現(xiàn)頭痛惡心的強烈高原反應,不知道是我提前20天服用的紅景天發(fā)揮了作用,還是高反打算潛伏到晚上睡覺時才來折磨我,反正布洛芬我是準備好了。
第二天,我們將直接從拉薩飛往阿里,正式開啟祖國西部邊陲無人區(qū)的科考探秘之旅。拉薩飛往阿里每天只有早上7點多的航班(下午阿里風太大不能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凌晨4點起床去機場。我調(diào)好鬧鐘躺下床,在心里祈禱今夜能夠安然入睡,預料中的高反遲遲沒有出現(xiàn),反而讓我更加擔心,害怕它要么不來,要么來狠的。
最終,我在輾轉(zhuǎn)中得以淺然入睡。但夜里,不好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我們的航班被取消了。本來就睡得不深的我,凌晨2點多在微信群的消息轟炸之下徹底清醒過來了。看了下航班動態(tài),還真是飛不成了。
莫非旅程還沒開始就要結(jié)束了?看來去阿里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讓原本就神秘的阿里,變得更加充滿未知和不可預測。現(xiàn)在,只能等待進一步的通知了。
天亮后,得知取消的航班改到了隔天早上7點,為此航空公司賠償了一晚的住宿。到達酒店辦入住后,所有人的房卡卻都打不開房門,在門口愣是干等了半個小時。真是波折。
計劃趕不上變化,一行人不得已需要在拉薩多待一天。從酒店房間的窗戶望出去,拉薩城區(qū)整齊劃一的樓房,在背后大山的包圍之下,頗有幾分人定勝天的頑強感。遠處涌動的云層看得直叫人眉頭緊鎖,但愿接下來的行程可以順利一些。
所幸,隔天的航班沒有再出岔子。
第三天,航班從貢嘎機場起飛前往阿里。登機時,凌晨3點就起床的我困意還未完全褪去,身體在高原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但內(nèi)心已然滿懷激動與憧憬。
從拉薩飛往阿里只能選擇西藏航空。西藏航空是國內(nèi)首家高高原航空公司(海拔1500米以上為高原,2438米以上為高高原),也是唯一航線覆蓋西藏五大機場的航空公司,旗下機型以空客A319居多。本次執(zhí)飛的正是空客A319,這個機型耐寒性強,適合高原地區(qū)飛行。在往返西藏的航線中,空客的飛機占了八成以上,其中A319是最主要的執(zhí)飛機型。重慶飛往拉薩的川航3U8633航班正是此機型,史詩級救機的《中國機長》你看了嗎?
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祖國西南邊陲的高海拔無人區(qū),這里無疑是亞歐大陸上最難以到達也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此前我從未想過有生之年竟有幸踏足此地,即便登上飛機之后,我依然有些許如夢般的恍惚感。
從拉薩到阿里,一路往西飛,我特地選了左邊靠窗的位置,以求能在高空一覽青藏高原,甚至奢望能夠看到喜馬拉雅山脈和岡仁波齊神山。
隨著高度爬升,飛機沖破云層,遠方的天際線泛出微光,底下的雪山被初升的朝陽照射得棱角分明光影迷離。藍天純凈,雪山圣潔,剛才還昏昏欲睡的我,仿佛打開了飛機舷窗吸了一口高空涼氣,一下子精神抖擻了。
飛行的后半程,我基本就趴在舷窗上了,霸占著最佳的觀景位置,全然不顧隔壁兩位旅客伸長了脖子往窗外望的艱辛。至于喜馬拉雅山脈和岡仁波齊神山,我也說不準到底有沒有看到,雪山那么多,根本認不出來。
抵達阿里昆莎機場,排列整齊的江西五十鈴mu-X牧游俠車隊已經(jīng)在此靜候。不得不說,X-POWER特別版的暗黑涂裝加上亮眼的橙色點綴,成功讓我種草了。很幸運我被分到了一臺X-POWER特別版的1.9T車型,正好可以檢驗1.9T的柴油動力在高原是否也能夠應付各種越野路況。
從獅泉河鎮(zhèn)的昆莎機場出發(fā),沿著219國道一路往東南方向的札達進發(fā)。在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高原上,眼前的世界,目光所至之處,都十分貧瘠。如果說要給阿里地區(qū)定一個主題色,那絕對是土黃色。
對講機里突然傳來領隊興奮的呼叫聲,讓車隊右轉(zhuǎn)進入302省道,看看能否通過,如果能走上這條路,我們將能夠節(jié)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而真正讓人興奮的,是因為這條302省道,剛剛放行通車不到一周時間,這條路新到你在百度上基本找不到相關信息,手機通訊信號也還完全沒有覆蓋。
距離302省道起點0km路碑不遠的龍門架正下方,停放著一臺大型推土機,顯然是為了阻止大車通行,只留下了剛剛好足夠一輛小車過去的寬度。我們的牧游俠在經(jīng)過龍門架時,左邊輪胎其實已經(jīng)離開了路面,壓在了路沿的土基上,后視鏡距離旁邊的鐵架也近在眉睫,但不管怎樣,車隊小心翼翼地總算是通過了。
既然是一條剛通車的路,其路況自然極佳,外側(cè)的護欄在心理上可以讓駕駛者更安心。mu-X牧游俠行駛在嶄新的瀝青路面上,平穩(wěn)而安靜,柴油發(fā)動機的噠噠聲并沒有成為困擾車內(nèi)乘客的噪音。在這樣高山疊起荒無人煙的地方,修路絕非易事,能夠走上如此高品質(zhì)的道路,簡直太幸福了,向千千萬萬為祖國基建揮灑血汗的建設者致敬!
這一路,我們需要翻越阿伊拉日居山脈,海拔隨著曲折的公路持續(xù)緩緩上升。當越過海拔5000余米的新嘎埡口,原本沙黃的天地被清晨的雪封上了一層白紗,黑色瀝青公路蜿蜒其間仿佛是被誰任性涂上的濃濃一筆,如此無人之境,自然與人工之間,倒也不顯得沖突。
越過最高的埡口之后,就開始往低處走了。眼看已經(jīng)到札達界了,不過實際上距離目的地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在地廣人稀的地方,往往一個縣或一個鎮(zhèn)就管轄著無比廣闊的疆域。過了牌坊就是檢查站,這里會有民警對通過的所有人逐一查看身份證和邊境通行證。
過檢查站不久,車隊再次慢了下來,前方一輛載著挖掘機的大車行駛在道路中間,將后車擋得嚴嚴實實的。幾經(jīng)鳴笛催促,大車依然沒能讓出足夠的寬度給我們超車,主要還是這一段彎道頻繁,車體太長難以完全靠邊。待到稍長一些的直道,大車才放緩靠邊,讓過后車。
成功超越這臺大車之后,車隊在前方拐出一個彎,一車人不禁同時哇了一聲,大片的土林地貌在前方開始顯現(xiàn)。繼續(xù)前進,連綿不斷的土林石壁如一座座大山向眼前襲來,太壯觀了!若不是腳下這條平整的公路提醒我處于人類文明時代,還真是會有些穿越回遠古的錯覺。
眼前的一切,確實是從遠古時期保留下來的天然景觀。
對地理研究比較深入的人可能知道,青藏高原是由于印度大陸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漂移、撞擊、擠壓從而造成的抬升而來,從2.4億年前到1萬年前,經(jīng)歷了多個階段的抬升才形成今天的海拔高度。
在青藏高原不斷抬升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大約200萬年前,札達這一片由于劇烈的地殼運動,湖床升高造成水位不斷降低并最終干涸。受流水沖刷和風雨的蝕刻,松軟的部分逐漸流失,堅硬的部分得以保留,歷經(jīng)百萬年光陰,形成今日陡峭巖壁上千溝萬壑如塔土柱的形態(tài)。因此土林的成分并非巖石,而是可以認作是類似于海底淤泥的物質(zhì)。
土林在地質(zhì)學上稱為“河湖相”,它是粘土、砂、礫石的松散堆積物,而札達土林是真正的“土”林,以黃土黃沙為主要構成。札達土林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的,土林的面積達888平方公里,而分布的面積范圍則達到了2464平方公里之大。
陽光照射下,顏色顯現(xiàn)出清晰的分層
土林地貌在我國四川、云南、甘肅、西藏均有分布,新疆準噶爾盆地著名的魔鬼城從形態(tài)上來看和土林頗為相似,但成因略有不同。魔鬼城屬于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區(qū)由大風侵蝕而成,土林則主要成形于流水沖刷。魔鬼城的年代比札達的土林還要更加久遠,但論面積和壯觀程度,顯然札達土林更佳。
看上去光禿禿的土林并非完全不適合動植物生存,雖然高大的喬木極為少見,但地表長滿了野生花草,且通常為簇狀分布,我們還有幸看到了巖羊。
巖羊是一種高原動物,形似山羊,雌雄都有角,雄性羊角較為粗大,但沒有胡須。棲息在海拔21米以上的高山裸巖地帶,有較強的耐寒性。巖羊有著很強的運動能力,它可以輕松地在懸崖峭壁上在極小的突出巖石間借力跳躍,尤其受驚時能在亂石間迅速跳躍,攀上陡峭的山崖。
巖羊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群居,一般為五、六只甚至十多只集體行動。盡管它們看起來比綿羊和山羊要威猛一些,運動能力也強得多,但實際上巖羊比其他的羊類都更溫順,群體之間很少產(chǎn)生激烈沖突,遇到了豹和狼等天敵也只能是瘋狂逃命。巖羊現(xiàn)在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一開始得知我們要住的是土林城堡酒店,乍聽名字以為是一座將土林挖空開發(fā)成酒店的城堡式建筑物,聽起來充滿了童話的奇幻感。然而現(xiàn)實是,它只不過是一個其貌不揚的旅館。
我并沒有嫌棄的意思,從童話和現(xiàn)實的心理落差中清醒過來,理智來講,在這樣偏遠的地區(qū),能住上這樣干凈衛(wèi)生配套齊全的酒店,已經(jīng)是一大幸事了。
雖然不是真的城堡,但在酒店的中庭,抬頭就能看到周圍環(huán)繞的土林,景觀性也絕對是五星級的。
作為整個札達范圍內(nèi)最好的酒店,這里已經(jīng)接待過無數(shù)從各地前來札達的團體,其中尤以各種自駕團隊或俱樂部居多,他們都在這里留下了“征服”的旗幟。
由于地處祖國西部邊境,阿里地區(qū)活躍著不少印度人和尼泊爾人,所以酒店前臺掛出了尼泊爾加德滿都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小時15分鐘)。印度并非以首都新德里的時間為全國標準,而是以更東邊的安拉阿巴德為全國標準時間,因為這里的時間剛好與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相差5個半小時,更便于計算。印度標準時間和加德滿都時間十分接近(相差僅10分鐘),所以這里只掛出了其中一個。
飲食方面,西藏的酒店和餐館提供的菜品以川菜居多,一方面是外地人吃不慣藏餐,另一方面是西藏活躍著很多在此謀生的四川人。下圖中這些菜式,基本貫穿了此次阿里執(zhí)行,作為一個習慣清淡的廣東人,每天這樣重油重辣的飲食,腸胃負擔著實有些大。
東嘎和皮央遺址分別位于札達縣境內(nèi)的東嘎村、皮央村,由東嘎的扎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因兩處遺址位置十分接近,所以被合稱為東嘎·皮央遺址,它是國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存。
東嘎·皮央遺址發(fā)現(xiàn)得很晚,直到1992年才被發(fā)現(xiàn),據(jù)說是當?shù)匾粋€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在東面的一片呈半圓型的山崖上集中了繪有精美壁畫的幾座石窟,而在不遠處的另一邊,則坐落著大片佛塔和寺院等建筑工事的廢址,不難推測這里原來應該是一處石窟和寺院合一的龐大聚落。
在整個東嘎·皮央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石窟遺跡、佛寺建筑遺跡、佛塔遺跡、居民遺跡,以及石窟壁畫、出土遺物、墓葬等大量的文物。但這處遺址的建成年代以及相關人文背景,目前在眾多西藏宗教、歷史文獻中均未找到明確記載。
據(jù)百度百科資料:遺址有關記載極少,只有一本流傳到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蘭王國文》,其中記載皮央寺始建于古格王國建國初期的10世紀,為仁欽桑波當時所建的古格八大佛寺之一,七十年之后又有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改建。另有藏文文獻提及東嘎在意希沃時代的10世紀建寺,約12世紀前后由于古格王國國內(nèi)的分裂斗爭,一度成為與都城扎布讓對峙的另一個王室的所在地,后來古格王國恢復統(tǒng)一,東嘎喪失了王宮的地位,但仍為古格的政治及文化要地。
從上述的零星記載且據(jù)專家對文物特征的判斷,基本可以推定東嘎·皮央遺址是古格王朝時期的居民生活的一個聚集地,但更具體更深層的東西依然是未解之謎。另外可以肯定,這些洞窟壁畫有著近千年的歷史,考古價值極高,堪比上世紀30年代發(fā)現(xiàn)的古格王國遺址。
札達的土林中時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洞穴,基本都是當時古格王朝居民分散居住的地方。而從東嘎·皮央遺址密密麻麻的洞窟,可以想象出當時這里的熱鬧程度,也反映了當年古格王朝的地域之廣。
在發(fā)現(xiàn)了這處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遺跡后,1996年便被列為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阿里地區(qū)文物搶救團體在1997—1999年間進行了洞窟加固、山體治水以及壁畫保護,并砌上了步道石梯。2013年,東嘎·皮央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中這些帶有門的洞窟,有些已經(jīng)被當?shù)卮迕窭闷饋恚柚磧?nèi)冬暖夏涼的特性,存放一些食物等東西。
遺址中包括杜康殿在內(nèi)的各種殿室和暗房中,留存的壁畫涉及很多異域人物的圖案和造型,繪畫的風格手法被認為是古格壁畫的前奏,其精美程度完全不亞于敦煌壁畫。
如今,東嘎和皮央遺址上的洞窟和壁畫都有專人看護,每天都有當?shù)厝搜策墸瑖颐磕暌捕加袚芸詈团扇丝睖y維護。
在一個墻體上滿是壁畫的暗房外,這位正在轉(zhuǎn)經(jīng)的藏族老人已經(jīng)在這里守護了20多年。
習經(jīng)誦經(jīng)幾乎是每一個藏民的日常,眼前的這個轉(zhuǎn)經(jīng)筒十分簡易,紅色的金屬框架和平整的經(jīng)筒表面都和佛教寺院中雕刻滿圖案字符的大型轉(zhuǎn)經(jīng)筒無法比擬,但這已經(jīng)能夠滿足老人對信仰的執(zhí)著。信念根植于心,又何顧奢儉繁易,就像真正的文學大師,并不在乎筆鈍硯糙。
來到札達看過了土林,有一個地方絕對應該前往探訪,就是阿里地區(qū)曾經(jīng)輝煌的古格王國。古格王朝大致建立與公元9世紀,是著名的吐蕃王朝瓦解后,由末代吐蕃贊普(國王)嫡系后裔所建,是當時阿里的地方政權。
古格王朝對于西藏的歷史,尤其是佛教的發(fā)展和傳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古格王國遺址現(xiàn)位于札達縣境內(nèi)札布讓村的一個山坡上,從山腳到山頂高達300余米,自下而上分為三個部分,底層為民居洞穴,中層為佛殿寺廟,頂上為王宮寢室,底部周邊還分布著各種防御碉堡和佛塔。
作為當年古格王室的駐地,整座城堡地勢險峻,氣勢恢宏,因建筑就近取材于當?shù)赝亮种械恼惩粒煺w與周圍環(huán)繞的土林渾然一體,矗立天地之間,甚是壯觀。
憑借陡峭的地勢和密集的山洞,整座城堡可謂易守難攻。即使不考慮底部外圍的碉堡,山麓上密布的洞窟和防御工事也能對入侵勢力起到不小的緩沖作用。
王宮立于山巔,除了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之外,更是起到了極強的防御作用。這里堪稱整個青藏高原上防守能力最強的地方了,整個王宮只有一條狹窄蜿蜒的隧道可以到達,除此之外盡是懸崖,外敵基本沒有攻上去的可能性。
王朝末期拉達克軍隊攻入古格時,就是費盡力氣也拿不下山頂?shù)耐鯇m。
據(jù)說,后來拉達克人奴役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繼夜地向上修石樓,等石樓達到王宮的高度,便能將王室攻下。老百姓在城下慘不言狀,古格國王得知后非常難過,于是做出了最終致使古格覆滅的決定。
什么決定?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國王從懸崖上跳了下去,王死國滅;另一種是國王為了拯救百姓,向拉達克人投降了。投降的說法相對更可靠,因為據(jù)相關記載,古格最后一個國王及全家被拉達克軍隊押回列城(拉達克都城)關進了監(jiān)獄。
至于古格王國的起源,要從吐蕃說起。吐蕃的末代贊普——朗達瑪在復雜的歷史原因下,進行了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禁佛滅法行動,對佛教進行嚴重的打擊。期間,寺院被封閉、佛像被丟棄、壁畫被抹除、佛經(jīng)被燒毀,朗達瑪甚至逼迫僧人脫下袈裟打獵殺生。最終,朗達瑪在大昭寺前被僧人拉隆·貝吉多杰射殺,吐蕃王朝開始分崩瓦解,走向滅亡。
朗達瑪死后的幾年里,西藏一直處于割據(jù)狀態(tài),吐蕃王室則分離成兩派,分別扶持朗達瑪兩個年幼的兒子——奧松和云丹來爭奪王位。在兩派的爭斗中,奧松之子貝考贊被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勢不利,帶著100多位臣民投奔阿里,并娶了當?shù)仡I袖的女兒為妻。
吉德尼瑪袞后來繼承了阿里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晚期他將阿里的領地分為三部分,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統(tǒng)轄拉達克,次子統(tǒng)轄普蘭,而幼子德祖袞統(tǒng)轄的區(qū)域,正是古格王國。
古格王國非常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古印度學習佛經(jīng),并翻譯了大量佛教經(jīng)書,還從古印度請來了阿底峽尊者弘法,使佛教在朗達瑪禁佛滅法100多年后,重新在藏區(qū)得以復興,藏傳佛教進入了所謂的后弘期,并持續(xù)發(fā)展壯大至今。顯然,古格王朝對于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影響有著居功至偉的貢獻。
古格王國遺址上,分布著四座寺廟,由低到高分別是度母殿、白殿、紅殿和大威德金剛殿。紅殿和白殿規(guī)模較大,面積均達300平方米以上,度母殿和大威德金剛殿較小,四座殿廟內(nèi)的墻壁和天頂上均通體覆蓋著精美絕倫的筆畫,內(nèi)容涉及佛祖、菩薩、度母、瑞獸、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后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等。
另外,廟內(nèi)佛窟上的佛像雖然在幾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完好保存了下來,卻大部分都在1966年-1976年期間被嚴重破壞或遺失,著實令人嘆惜。
紅殿外這扇雕琢精致的木門,已經(jīng)歷過數(shù)百個春秋
佛教貫穿了古格王國的整個歷史,對民眾的影響也深入骨髓。古格王朝末期,國王和宗教領袖(國王的弟弟)在對其國政實際掌控權的爭奪中產(chǎn)生了非常尖銳的矛盾。
17世紀時候,古格已經(jīng)有了西方來的傳教士,當時的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意欲通過扶持天主教,借助西方傳教士來削弱佛教(實際上是政敵)的影響力。古格國王通過派軍剝奪寺院權力、強迫僧人還俗娶妻等手段,向宗教勢力施壓,以求鞏固政權。
在青藏高原立身一千多年的佛教勢力自然不甘受此凌辱,藏傳佛教寺院勢力動員了各地大量的僧徒、藏民、地方官員,并聯(lián)絡了同樣信奉佛教的拉達克軍隊,在1630年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反政權武裝暴動。
然后就有了前面說到的拉達克軍隊攻入古格都城的那段歷史。王宮被攻破后,古格老百姓過得慘無人道,據(jù)說被拉達克奴役了50年,直到1680年前后清政府收復古格后才結(jié)束。在距離古格遺址山腳不遠處的藏尸洞,便是當時遭受屠戮的古格百姓被棄尸的地方,洞內(nèi)至今依然遺留有無頭干尸上千具。
下圖為干尸實物,驚悚預警
5
4
3
2
1
至此,統(tǒng)治阿里地區(qū)、世襲十六代王、傳承七百余年、擁有十萬之眾的古格王國頃刻間在歷史的舞臺上謝幕。令后人不解的是,據(jù)歷史記載和現(xiàn)代考察,內(nèi)亂和拉達克人的屠殺掠奪并未使古格文明完全消失,但古格殘留民眾戰(zhàn)后去向何處,竟杳無音訊,藏尸洞中的尸體也遠未達十萬之多,如今卻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是天災導致了滅族?還是所有民族危難之時,所有人同時選擇了隱姓埋名?
歷史戛然而止,留給后人的,只有神秘的表象和背后重重的謎題。
古格王朝遺址的建筑主要以粘土和松散的礫石構成,盡管文物保護單位對這里進行過修繕和加固,但風雨和歲月依然在一點一點地帶走這座曾經(jīng)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跡。
下圖墻體上這些手印,我猜測是雨后沙土被雨水軟化后,途經(jīng)此處的游客“不小心”留下的,右側(cè)疑似還出現(xiàn)了漢字。
托林寺位于札達縣托林鎮(zhèn),始建于996年,是古格王朝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由益西沃主持修建并以生命的代價從古印度請來阿底峽駐寺弘法。
托林寺整體仿照桑耶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風格,主要建筑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jīng)殿以及佛塔、轉(zhuǎn)經(jīng)房、拉讓(活佛私邸)、僧舍等,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寶庫。
托林寺的歷史,關于益西沃和阿底峽的故事不得不提。益西沃是古格的第二代國王,德祖袞的長子,在50歲時,他出家為僧,將王位讓給其弟。益西沃大力倡揚佛教,當他聽說印度高僧阿底峽的名氣后,決心將其請來古格傳教。
但阿底峽并非說請就請,當時他是印度超巖寺的住持,于是益西沃動用武力到處搜刮黃金,誓要將其請來。當他帶兵到噶洛國掠奪黃金時兵敗被俘,噶洛人給益西沃三個選擇:一、處死;二、由古格王朝用益西沃等身重的黃金贖回;三、放棄佛教,改信伊斯蘭教。
古格王朝得知后,王室?guī)еS金前去贖人,但黃金只夠贖回益西沃之身,還差贖取其頭的數(shù)量。益西沃認為自己年老體弱,不值得花費如此多黃金贖命,不如以此黃金前去迎請阿底峽。益西沃最終被處死,以生命之代價,換來阿底峽尊者的蒞臨,為佛教榮耀獻身。
印度高僧阿底峽到古格之后,在托林寺述經(jīng)弘法,并使西藏佛教的戒律和密宗方面做到了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阿底峽在西藏地區(qū)的貢獻,被后人視為佛教復興的一個標志。另外,古格高僧、大譯師仁欽桑布也在托林寺譯經(jīng)授徒。此后,許多高僧和佛教徒前來此地修煉佛法,使托林寺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
1966-1976年期間,藏區(qū)大量的寺院、佛像、壁畫、經(jīng)書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托林寺在當時因被用作糧倉而得以幸免,寺內(nèi)的大殿保存較為完好,壁畫也未遭到太嚴重的破壞。
屋頂漏水曾導致殿內(nèi)壁畫局部污損,墻體修補后,原先的精美壁畫已無法修復,仿佛人的頭上有了傷疤無法再長出頭發(fā),光禿禿的一塊,十分顯眼。
主殿外盛放的格桑花引得我駐足。格桑花在藏族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它被視為象征愛與幸福的圣潔之花。在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的意思是幸福美好之花,并非明確特指某種植物。
不過說起格桑花,通常指的是圖中這種波斯菊,它也是許多影視作品中格桑花的原型。這種花學名叫秋英(或波斯菊),并非西藏原產(chǎn)的物種,它原產(chǎn)于拉丁美洲,二十世紀才經(jīng)西亞傳入中國。格桑花和佛教的淵源有著很多傳說,感興趣的不妨自行上網(wǎng)搜索。
尋找化石是這次旅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環(huán)節(jié)。車隊來到古格王國遺址附近的一塊戈壁灘,前面介紹土林的部分提到,青藏高原遠古時期是汪洋大海,隨著大陸板塊運動,逐漸抬升成陸地,而札達一帶則演化成湖泊。隨后大約在數(shù)百萬年前,這里的湖床再次抬升成為地面,經(jīng)常年累月的流水切割和風化作用,成了今天這般荒蕪景象。
也就是說,腳下的這片土地,百萬年前是一個湖底,想到這里,你會不由得感嘆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原先的水生生物已經(jīng)無法生存,但在上百萬年的地質(zhì)演變中,一些動植物變成了化石,以另一種形式在這荒蕪之境中永駐了下來。
這里先介紹一位大咖,李栓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是隸屬于中科院的專業(yè)權威刊物,內(nèi)容涉及世界各地的地質(zhì)、天文、生物、人文和考古等。
這次五十鈴和中國國家地理的聯(lián)合科考之行,李社長全程跟隨,為大家進行地質(zhì)方面的專業(yè)講解。在李社長講完如何辨別化石之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在地里找了起來。
同車的小姐姐在地上又敲又錘,玩得不亦樂乎,看樣子頗有收獲。她說她找到了一塊石頭,感覺像是化石。仔細一看,表面有一條明顯的淺色帶狀圖案折于兩面,兩端有小孔,說不上是什么東西,但是不明覺厲,先收了再說。
同行的另一位《中國國家地理》的專家陳輝老師表示,這的確很有可能是一塊化石,上面淺黃色部分像是一種構造簡單的水生小蟲,小孔是它頭部的口器,石頭另一面的小孔則是它排泄的部位。隨手一撿就撿到了化石,這可把小姑娘高興壞了。
而這塊邊緣鋒利的金黃色巖石,是一塊鐵礦巖,其表面的巖質(zhì)已經(jīng)被風化得所剩無幾,整體堅硬冰涼,幾乎可以看做是一塊銹跡斑斑的金屬了。
同行的另一位隊員也找到了一塊表面布滿疑似貝類生物殘骸的化石,據(jù)說當天還有人撿到了一塊石頭表面帶有完整的魚骨。然而我運氣不佳,翻找了半天也沒看到一塊有化石跡象的石頭,只撿到了一塊紋路精致的黑石當留念,被大自然頒了個安慰獎。
正低著頭找化石,一條西藏沙蜥忽然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小家伙混在亂石之間還真是不容易發(fā)現(xiàn)。沙蜥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西藏、青海、新疆、內(nèi)蒙古、寧夏,以及陜西、山西、河北、甘肅、四川等地分布著18種不同的沙蜥。
西藏沙蜥是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干旱荒漠環(huán)境中,天性耐寒,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若找不到昆蟲有時也被迫吃素。這種小蜥蜴不太好動,陰天時常伏于地面不動,風雨交加時深居洞穴,但受到驚嚇或遇見天敵時能夠飛速奔跑。
實際上蜥蜴除了少數(shù)幾種有毒和一些兇猛的巨型種類之外,大部分都性情溫和,尤其是體型較小的蜥蜴,十分膽怯,不會主動攻擊人。蜥蜴看起來嚇人,但看多幾眼反而會覺得它們有點呆萌,有些種類會被人類拿來當寵物飼養(yǎng),比如變色龍。
幾天下來,一直坐在車內(nèi),還沒從外面好好欣賞一下此次科考之旅的官方用車——mu-X牧游俠。牧游俠的設計柔中帶剛,乍看之下并沒有其他硬派SUV表露的那種簡單的粗獷,顯得相對溫雅了些。但稍加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中網(wǎng)粗壯的鍍鉻飾條、犀利的眼神、肌肉般隆起的輪拱以及側(cè)面的腳踏板等細節(jié),都透露著它骨子里硬漢的氣質(zhì)。
總的來說,mu-X牧游俠在眾多硬派SUV里面,顏值絕對算得上高的。不得不說,趁著這壯闊的土林背景,牧游俠顯得格外霸氣威武。
五十鈴還在去年推出了X-POWER特別版,通體啞光黑的涂裝讓人好感爆棚,而前臉中網(wǎng)、后視鏡、輪轂和行李架則用上的亮黑材質(zhì),整臺車在光線下明暗有致,極具質(zhì)感。霧燈上方和輪轂中心的橙色裝飾更是打破了單調(diào),堪稱點睛之筆。
整臺車行駛在札達金黃的土林之間穿行,有種難以言傳的奇妙感覺。
千萬別以為牧游俠只是樣子貨,眼下這個地方,城市SUV的輪胎、離地間隙、四驅(qū)系統(tǒng)和動力,根本無法支持它到達這里。一路上各種尖石、炮彈坑、交叉軸、陡坡,配備底盤大梁、分時四驅(qū)和后橋伊頓差速鎖的牧游俠,都一一應付過來了。
得益于柴油動力強勁的扭矩,不論是1.9T車型還是3.0T車型,在這幾天的越野路段穿越中,都極少需要到4L(低速四驅(qū))擋來放大扭矩脫困,即使是爬陡坡,也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
王安石有曰:世之奇?zhèn)ァ⒐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抵達阿里之后,我的腦海中一直回想著這句話。的確,阿里是中國土地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須經(jīng)歷舟車勞頓之后方得以到達,此外你還要忍受高原反應和干燥的空氣。但是,只要到過一次,你必將感到此生無憾。在阿里這短短的幾天,無疑將成為我今后漫長人生中一段回味無窮的記憶。
在下篇中,我將前往探訪有象雄王國都城遺址之爭的“卡爾東遺址”和“曲龍遺址”,還將前往神山圣湖——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以及考察普蘭宣服和達格架地熱溫泉,敬請期待。
(圖/文:太平洋汽車網(wǎng) 陳燁 攝:太平洋汽車網(wǎng) 陳燁 / 五十鈴官攝團隊)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