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西藏阿里地區科考之旅(下)
從經過長達6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夜里十一點抵達了普蘭——這座在藏傳佛教中有著非凡地位的小縣城城。接下來這一天的行程,我們將緊密圍繞藏傳佛教及其根源——雍仲苯教進行。
科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的科迦村,于公元996年由大譯師仁欽桑布主持創建,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科迦寺和上篇中札達縣的托林寺(點擊回顧)都是聲名遠播的藏傳佛教千年古寺,兩座寺廟也都始建于996年,更有說法稱兩座寺廟為同一天開始修建、同一天開光。
古格時期的益西沃決意從古印度請來阿底峽大師入駐托林寺傳教,費盡功夫之后,阿底峽尊者終于在1042年進入藏區前往托林寺,而他進藏的第一站就是科迦寺。科迦村正是由于眾多朝拜者聚集而以科迦寺為核心逐漸拓展開來的。
科迦寺吸引了許多周邊地區包括尼泊爾等境外的信徒前來朝拜,每年藏歷六月也有舉辦大型佛事活動。和西藏的其他寺院一樣,科迦寺在文革期間,其院內文物、建筑、壁畫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80年代以后,古建筑陸續得到修復,2001年6月,科迦寺正式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蘭是一座被雪山包圍的縣城,從科迦寺內的一座木梯上到殿頂,便遙遙望見被譽為長壽女神之山的崗次仁雪山。在這樣被藍天、雪山、佛殿、經幡包圍的環境之中,周圍所見均為純凈圣潔之物,我想即使是兇悍惡徒,心中的邪念也會被滌蕩凈化吧。
留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很多佛殿內部并沒有開辟窗戶,但座上佛像總是通體光亮,仿似佛光四射。原因就在于殿頂的小木窗,它可以讓自然光均勻地進入殿內,由上至下照亮佛像,營造神圣莊嚴之感。
身為千年古寺,這里自然也藏有千年傳世之物,且所幸沒有在文革期間遭受厄運。在科迦寺一座偏殿的二層房間內,存放著大量珍貴的唐卡和經卷。墻上掛滿的一幅幅唐卡,都有著少則幾百年的高齡,雖然大部分都已褶皺泛黑,但上面的精美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其中也不乏有些色彩依舊鮮艷。
視線轉移到殿內的另一面墻,這里存放著從建寺以來的部分經書和佛像,寺內的工作人員表示這面墻陳列的東西都非常古老。圖中這些經書大部分都有八九百年之久,有些則達千年以上,最少也有小幾百年。如今這些經書已不再是僧人們學習佛法的資料,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寶貴遺物世代相傳。
一張供奉香火的桌臺上擺放著許多未經使用的酥油燈。作為藏族地區一種極為普遍且重要的法器,很多人聽聞過卻了解不多,這里順道科普一下。
酥油燈用作燃料的酥油,是從牛奶或羊奶中提煉出來的油脂,呈現乳黃色,點燃后火光穩定,奶香飄然。酥油燈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佛教各種法事和活動中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在一些千年洞窟遺址中,常見內壁和天花板烏黑油亮,實際上便是長期為酥油燈所熏。
在科迦寺內,我們還有幸見到了傳承千年的普蘭傳統服飾——宣服,因披風上有龍鳳飛天圖案,因此也被稱為飛天服。普蘭“宣”服融合了漢族、藏族、尼泊爾、印度等國家和民族在服飾編織、刺繡縫制、金銀打造上的技術精髓,精湛的制作工藝令歷史文化研究人員驚嘆。
男式宣服相對簡易,一身黃袍為主體,一串寶石項鏈垂于胸前,紅色腰帶別有佩劍,據說這種類似于蒙古裝的風格是受到成吉思汗西征時期給當地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女式宣服則隆重華麗,由頭飾、項鏈、耳墜、圍脖、披肩、衣袍、靴子等部分構成主體,每件配飾都經過多重復雜工序制作,披風由羊羔皮和絲綢縫制,鞋子由牦牛皮和牦牛毛縫制,工藝精細,圖案美妙,且全身上下綴滿金銀、綠松石、紅珊瑚、瑪瑙、天珠、蜜蠟等珠寶,極盡奢華之能事。
由于整套服飾上盡是各種配飾和寶石掛墜,因此整體重量可達20公斤以上,穿脫也十分繁瑣,再加上傳承下來的完整宣服數量很少,如今只有大節日或盛典時才會穿戴。據說只有具備品德優良、才智過人的婦女,才穿著宣服的資格。
實際上如今所見的每一件宣服都價值不菲,非要以一個人民幣數字來衡量的話,那都是百萬和千萬級別的,其中最珍貴的一套甚至達上億元價值。不說服飾上面大量的奇珍異石,單是服飾本身那歷經千年時光的文化沉淀就足以使它成為無價之寶。
關于宣服的起源并沒有確切的說法,即便是當地人對這種“飛天服”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知,但服飾的裁剪、飾物的搭配,都透露著的遠古痕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象雄時期的盛世文明。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