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斯萊斯:汽車與航空領域的百年魅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勞斯萊斯公司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大批量的航空引擎積壓先不說,面世19年后的銀魅也顯得老態龍鐘,無論在機械設計亦或是內外的奢華感上,已經離大洋彼岸的凱迪拉克、奧茲莫比爾差距越拉越大。
1925年,萊斯先生大張旗鼓,推出第一代幻影(Phantom,生產年份1925-1929)。第一代幻影的底盤沿用自銀魅,但降低了懸掛高度,并更換了新設計的L6引擎(盡管與銀魅馬力相同)。
綜上所述,第一代幻影堪稱“魔改版銀魅”,盡管設計上只是小修小補,但確實是勞斯萊斯公司迎合潮流的體現:新穎的雙區式設計開始流行(司機與乘客艙相互分離),為達官貴人們私密交談、公子少女們的你儂我儂,提供了完美的私密空間。
有意思的是,第一代幻影車型還差點取消了希臘神殿格柵,幸虧被營銷部強力否決掉,認為“歡慶女神騎車旅行是她至高無上的快樂,立足勞斯萊斯的車頭,揮舞自己的翅膀”是勞斯萊斯車型不可磨滅的精髓,更應加以傳承和宣揚。
有意思的是,第二代幻影(Phantom II,生產年份1930-1935)采用了較為纖細的車體,只能乘坐4人(2+2),但換來了更平穩的駕乘感,以及提升明顯的車速。
夸張的流線型輪拱線條、無可挑剔的鮮艷漆面,以及舉手投足間的優雅氣質,令第二代幻影的地位前所未有地高:仿佛開上它,就能告訴所有人,你富得流油、地位顯赫,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子。
畢竟當時便標價1800鎊的底盤(不包括座椅、車身),足夠買上6套坐落在杜丁區的普通房子了。(作為對比,現在類似的房子值30萬英鎊,換算過來底盤應標價200萬英鎊)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價格過于昂貴的幻影車系,是勞斯萊斯唯一的產品線。但在1920年代,年輕的老派貴族公子、新晉貴族們,需要一臺品質如幻影般優秀,但更加小巧的勞斯萊斯。
因此,勞斯萊斯Twenty(1922-1929)應運而生:因其采用了小排量、低輸出(僅有幻影車系一半,大概20HP)的L6引擎,搭配小巧得多的短軸距車身,無論在車價亦或是轉向、控制等各項操作上,都相比“大勞”們輕松不少,甚至帶來了此前勞斯萊斯品牌難覓的運動感。
盡管Twenty車系依舊有著雙腳離合才能換擋的變速箱,但得益于改進的引擎設計,方向盤上的引擎控制桿數目相比幻影車型直接“砍半”,對新手司機更為友好,不至于車一快起來就令人手忙腳亂。
但哭笑不得的是,Twenty底盤本應是為輕巧的運動車身準備的,但當時的客戶審美還是偏向保守,向車身廠施壓制作類似幻影車系的臃腫車身。普遍的超重導致了Twenty車系動力不足,這是當時勞斯萊斯沒有預料到的。
在1929年,Twenty車系的繼任者姍姍來遲:勞斯萊斯20/25(1929-1936)以更強的動力、較為親民的價格,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間最受人歡迎的勞斯萊斯車型,多于110家車身廠曾為其適配車身,車壇地位類似如今的古斯特車型。
在1929年,從美國股市崩潰導致的世界經濟蕭條,使勞斯萊斯公司的經營情況惡化,即便公司在1931年收購了賓利,還是難以止住頹勢。而萊斯直到70歲還固執地自我封閉,拒絕接受車壇流行的新設計,認為自己的車是最好的,直到1933年4月22號與世長辭。
時間來到了1936年,第三代幻影(Phantom III,1936-1939)承“最后一輛萊斯參與設計的汽車”頭銜問世,首次搭載V12引擎的它,是在萊斯離世后才完成設計的,類似喬布斯與iPhone 4S的關系。
這輛基于三代幻影底盤打造的Aero Coupe車型,堪稱1930年代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巔峰:修長的V12引擎艙與乘員艙無縫銜接,渾圓的車頂造型一直向車尾順暢下溜,幫助龐大的車身輕松劃破空氣;而那6個阻力巨大的斜交式橡膠輪胎,也被周全的流線型蓋板所覆蓋,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空氣紊流。
但在美輪美奐的車身下,三代幻影有著“與外貌不符”的性能表現:因萊斯的突然離世,三代幻影的設計、開發節奏被打亂。不僅實際空氣動力學不如人意,連這具最值得驕傲的7.3L V12引擎,也僅能輸出165HP的可憐動力……
不僅如此,三代幻影還因為工藝上的“趕鴨子上架”,諸如連桿大頭崩裂導致的V12引擎報廢、油箱/油管不正常損壞等質量問題,導致這輛本應令勞斯萊斯地位更進一步的史詩級車型,名聲跌入谷底。甚至連后世的收藏家們,都一致認為這貨并不是最好的幻影。
強上V12,讓勞斯萊斯終于吃到了技術躍進的苦果。而這代幻影,最終成為了勞斯萊斯因汽車業務式微,而轉投航空業的犧牲品。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