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原來亞洲人設計汽車也很溜
李一煥和張帆(廣汽研究院副院長兼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邵景峰(上汽乘用車設計部總監)一樣,都屬于年輕一代汽車設計師當中的佼佼者。1977年出生的他,比張帆還要小兩歲,現擔任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研究發展中心高級設計中心總監。
2002年,李一煥從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業,由于長相英俊帥氣,學習成績又優異,早早就已經是學校里的天之驕子,所以畢業時收到許多世界著名車廠的工作邀請。經過一番權衡之后,他選擇加入奔馳,一來是被奔馳悠久的歷史和開放的企業文化所吸引,二來則是他認為設計一部奔馳車更有成就感。
入職奔馳的第四年,李一煥通過激烈的內部競爭(有多激烈?翻回第二頁張帆部分查看),獲得主導設計個人首部量產車的機會,這部車就是他后來的成名作——第二代奔馳CLS。
CLS作為一款四門coupe車型,是最能代表奔馳設計精髓的產品之一,第一代奔馳CLS憑借優雅氣質和創新精神,收獲了極大的成功。來到第二代車型這里,李一煥在保持優雅的前提下,為它注入了更多時尚和創新元素,比如刀鋒式中網、柳葉形尾燈等,出爐時受到業界普遍認可。而主設計師本人,也憑借這款佳作,在公司中地位不斷提升。
2008年,李一煥升任奔馳加州全球先鋒設計中心創意經理。2010-2011年,李一煥帶領團隊設計出F800概念車、F125概念車、Biome概念車等,其中F800概念車意義匪淺。如今我們看到,奔馳主售的幾款轎車產品,都或多或少有它的設計元素。
2012年,李一煥又主導設計了奔馳Ener-G-Force概念車,這款車既是一臺硬派越野SUV,名字里又包含“G”,很可能預示著未來奔馳G級的進化方向。雖然大家都習慣了奔馳G級的方盒子造型,覺得不應該大幅改變,但李一煥本人對這個作品很滿意,他很享受這種完全從零開始探索的感覺。興許未來我們可以看到Ener-G-Force概念車走向量產,但未必就是奔馳G級。
2013年,李一煥和他的加州團隊為經典賽車游戲《GT》15周年而設計一款AMG Vision Gran Turismo概念車。這款車用了很多球面的元素,視覺沖擊力非常強,讓人印象深刻。
從2014年開始,李一煥有了更重要的工作任命,就是他目前所擔任的職位——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研究發展中心高級設計中心總監。這也預示著,李一煥的工作重心由前景設計轉變為量產車設計。
不久前,網絡上曝光了幾張全新一代奔馳S級的圖片,很多人看完都說“S級被毀了”、“S級豪華感不在了”。而與此同時,坊間傳聞該車的設計操盤手正是李一煥,并且開始質疑其業務能力。
在我看來,這套設計即便不如現款車型有氣場,即便是李一煥團隊設計的,也定然是經過奔馳全球設計總監戈登·瓦格納以及其他奔馳高層的確認,而這群高層們難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才點頭,因此,吃瓜群眾們就別瞎操心了。想當年,賴平主導設計的第五代保時捷911(996)也被吐槽得很慘,但該買的還是搶著買。
除了本文介紹的這些之外,咱們亞洲人里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汽車設計師,比如福特首席設計師劉家寶、雷諾集團外觀設計副總裁羅偉基、雷克薩斯國際總設計師須賀厚一、前豐田設計師Jin Won Kim等等,由于篇幅有限,不進行一一詳細介紹。
從中、日、韓三國的汽車設計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大家起初都經歷過模仿階段。日本模仿歐美,后起的中國、韓國則是模仿歐美日。然而時至今日,日本、韓國汽車設計早就已經完成蛻變,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國際化設計理念,中國汽車卻依舊被設計所詬病。歸根結底,我認為主要因為中國汽車市場太大,本土汽車品牌太多,盡管過去這些年已經培養出了一批優質設計人才,但還遠遠不夠用,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培養。(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朱仕永)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