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臺北 編輯帶你領略寶島汽車文化
【太平洋汽車網 精彩游記】都說寶島臺灣是一個值得去數次的好地方,這里不僅有現代經濟文明,更重要的是有著我國較為傳統的風土人情縮影。好了,官方的話我已經說完了,下面是我的個人見解。
因為臺北電腦展的緣故,在那里轉悠了幾天,前些日子推出了臺灣風情篇/美食篇/臺妹篇(點擊查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寶島臺灣的汽車文化篇。總體來說,臺北的交通秩序比較好,摩托車、汽車、行人的安全意識高,絕少出現強行加塞或者狂按喇叭的司機,行人也不會肆意橫穿馬路。大家都按既定的規則行走,我想80碼事件在臺北不會輕易發生。
● 臺北街頭汽車隨拍 機車數量龐大但秩序井然
臺灣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里的風土人情和國內還是表現出了較大的不同,即使是交通工具和交通現狀也有很強的地域特征。
在臺灣,機車(臺灣對摩托車的稱呼)的保有量已經突破千萬,騎摩托車出行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每當綠燈亮起,主干道會被穿梭的機車瞬間包圍,但是小車司機們并不會用喇叭回擊,因為在有限的交通資源下,小車和機車保持著相對禮讓的態度,相處倒也融洽。
還是受各種原因的影響,臺灣街頭以日系車為主。據了解,在80年代開放后的一段時間里,以Camry為代表的日系車大量涌入臺灣市場。所以走在街頭,你可以看到許多日系品牌的經典車型。
如果從汽車品牌保有量來看,豐田汽車又占到了主導地位(曾一度達到38%附近)。其后的汽車品牌有中華汽車(含三菱)、日產、福特、馬自達、納智捷等,其中大部分品牌在臺灣地區都有設廠。
納智捷作為臺灣本土的一家汽車廠商,也見證了臺灣汽車工業的發展。已經引入國內的大7以高性價比在上市初期開拓了一部分市場,如果有懂行的網友,可以給我們講講大7在臺灣的銷量如何?
當然,臺北的汽車消費群不局限于這些品牌,許多豪華品牌也占有一定的份額;另外,你可以在臺北街頭看見不同時代的汽車,如果你是一個帶有懷舊情結的汽車愛好者,那臺北無疑是一個好去處。
只要有汽車的存在,最后還是回避不了堵車這個話題,遇上高峰時段,臺北街頭堵得也比較厲害,好在民眾對造成交通擁堵的認識較高,不會盲目插隊。
● 體驗臺北公共交通 不一樣的公交車制度
去一趟大城市不容易,所以得花更少的錢去更遠的地方,我首現想到的自然是乘坐公交車了。幾天下來,感覺臺北的公交車多數時候并不擁擠;另外,臺北的公交車不是每站都停的,上車前,你需要招手示意,公車才會停站;而下車的時候,也需要乘客按鈴,公車才會在下一站停車。
上車時,還要注意這路公交車是上車收費還是下車收費。如果是下車收費的公交車,是可以從后門上車的。還有一點,就是臺北的公交線路,是有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區別的,意思就是說部分線路在周末會停運。
在臺灣,因為90年代頒布的法律規定,漆成大黃色的計程車才被允許上牌,所以現在路面上跑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黃色。在本地,計程車也因此被稱作“小黃”。
站在街口,大致觀察,臺北的計程車依舊是以日系車為主導的,常見的有Camry(凱美瑞)、Carola(卡羅拉)、Wish等,除此還有福特旗下的蒙迪歐致勝、福克斯和少量韓系的伊蘭特。
在臺灣要成為一位出租車司機并不困難,只要年滿20歲(65歲以下)并持有駕照3個月即可申請。據了解,在臺灣個人名義也可以開出租車賺錢,所以這里的出租車生意并不好做。
老師傅的手藝很好,不過,關于費用這一塊,沒有太多印象了,只記得當時頭腦中一直換算著除以4了。由于出租車的競爭過于激烈,有些司機還會兼職推銷一些旅游紀念品。
● 汽車市場見聞 銷量幾乎全部來自換車
前面兩頁提到了臺灣的一些交通現狀,在接近文章結束時,我們聊一聊臺灣的汽車市場。大家都知道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這樣的地方往往很富裕,作為高檔消費品的汽車銷量應該非常大。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據了解,臺灣市場2011年銷量不到40萬輛,回首這10年,最高峰時也不過51.5萬輛。而且,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沖擊下,臺灣汽車銷量又遭受沉重打擊,目前仍在緩慢復蘇之中。
前面這些都是鋪貼,重點來了,據我們的了解,這些不濟的銷量數據幾乎全部來自于換購消費,新增的消費需求非常少。一方面是因為市場過于飽和:臺灣在1993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汽車保有量迅速提高,千人保有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倍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臺灣本土經濟發展空間有限,越來越多人前往大陸創業,抑制了市場需求。
編輯總結:在臺北的幾天里,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里的許多設施顯得并不現代,甚至于落后,但臺北擁有一個良好的交通秩序。這一方面得益于交通參與者都能遵守秩序,另一方面也需要好的管理和引導。反觀國內的許多城市,這一矛盾卻日益凸顯。交通參與者之間互不信任,且安全意識不高。從這一點出發,臺灣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圖:黎淦林 整理:黃志宏)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