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位于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 方圓29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巖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山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長老峰游覽區 即狹義的丹霞山主山,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為錦石巖景觀層,有始建于北宋的錦石巖石窟寺、夢覺關、通天洞、龍鱗片石及變色龍百丈峽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景點。中層為別傳寺景觀層,有號稱嶺南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寺和一線天,鴛鴦樹等景點。登丹梯鐵索即上至頂層,是登高望遠,飽覽丹霞秀色。晨觀日出,昏賞晚霞的大好去處。  丹霞山茶壺峰
夢覺關:據《仁化縣志》記載,殘唐五代時期(907-960)佛教居士法云在奇洞休憩后,發出“半生奔波如夢幻,今日方覺此清虛”的感嘆,遂將該洞取名為“夢覺關”。之后,丹霞山錦石巖建庵造寺18室,時至今日已逾一千多年。 幽洞通天:此洞長約7米,內高0.7米,是由坍塌石塊堆積而成,過幽洞須屈尊低頭,方可摸索而進,有冬暖夏涼之感。 長天一線(百丈峽):峽長200多米,高40余米,寬約一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右邊為舍身崖,相傳乃燒木佛舍身成佛之地。峽頂一石,正是燒木佛舍身救人,脫骸而成。游人由此經過,兩側絕壁聳立,勢欲傾倒,仰視蒼穹,唯存長天一線,最近處可一躍而過,兩旁巖縫的灌木枝葉參差交錯,更增添了這里的神秘氣氛!丢毩⒋箨牎、《從奴隸到將軍》、《閃電行動》等多部影視片曾在此拍攝驚險場景。 錦石巖:錦石巖頂接海螺崖,下臨錦江,由千圣巖、祖師巖、伏虎巖和龍王巖四巖組成“宛若殿堂,深邃虛洞”,因巖內石壁萬色間錯,四時變態,故名“錦石巖”。 別傳寺:“別傳”二字,取自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的“心印別傳”之意。順治十八年,澹歸率徒至丹霞開辟道場,弘揚佛法,見此地群峰羅立,如子孫環伏,一江如帶,繞案西流,有法王踞座之象,遂在此開山立門,是為別傳寺建寺之始。 丹梯鐵索:為全山最險之處。是前山至山頂的唯一通道,原無路可登,后經人工開鑿石階,兩旁輔以鐵鏈,游客才得以上到頂峰,領略無限風光。 攀登“丹梯”,幾乎是面壁而上,險峻無比。兩旁空曠,無所依附,丹崖千丈,直落澗底,令人望而生畏,心悸目眩,實在是一種探奇歷險,鍛煉勇氣的經歷,故應步步小心,踏實而行。 長老峰觀日:黎明時分,人站長老峰上,遙望旭日東升,如金輪火球,旋起旋落,忽俘忽沉,歷經兩三次后才緩緩上升。丹霞的日出,在群峰的簇擁、襯托下,“壯觀無殊泰岱,奇美不讓黃山”,獨具壯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