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太陽曬月亮 愛上郎木寺的塵土味道
高原上的世界堂會
郎木寺雖是個小鎮(zhèn)子,卻也是個“國際化”的小鎮(zhèn)。游客來自四面八方,經(jīng)營者也來自四面八方,這種感覺跟麗江有些類似,但又有著截然的不同——麗江是美女、郎木寺是型男。
郎木寺的小街上除了餐館,還有很多首飾工藝品店。店名大多用漢藏英文書寫或漢英文書寫,一走進去,老板們的口音就大相徑庭了,有寧夏人,有云南人。一家生意紅火的首飾店里紅紅的爐火映著一個小伙子的臉龐,他正在打制銀首飾,以藏式首飾為主,有戒指、呷烏、奶鉤、項鏈。光看他的工具就夠暈頭的,大大小小有二百多種呢。小伙子笑嘻嘻地說:“這就是手工藝嘛。”口音顯然不是當?shù)氐模粏柌胖莵碜栽颇洗罄淼臐h人。
甘、川、渝、寧各種牌照的車仍源源不斷地開來,載來各種物品和四面八方的游客。突然間我想起了麗莎咖啡店里那張英文世界地圖以及英文菜單。眼見如此多的游客,我不禁心存疑慮,這樣一個小小的古鎮(zhèn),憑什么吸引那么多的游客不遠千里而來?是納摩大峽谷?是燦爛陽光?是奇特民風?還是佛教寺廟?我對著麗莎咖啡桌上留言簿上的各種文字的留言和墻上的各種錢幣,想了很久。郎木寺鎮(zhèn),究竟是什么原因牽引如此多人的視線呢?神住在郎木寺
郎木寺位于若爾蓋縣紅星鄉(xiāng)境內(nèi),是一個純牧區(qū),大自然在這里突然壘了許多大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瑪山、扎布山、念青山、斜瑪山。就在這群山環(huán)抱之中,白龍江從納摩大峽谷中奔涌而出,清澈的身影輕靈地穿過這塊狹長的谷地。一世格爾登活佛曾在納摩大峽谷谷口建了一座山廟,經(jīng)過幾世活佛的努力,至五世格爾登活佛時,終于建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格爾底寺。
許多人認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實這里有三座寺院,與格爾底寺遙相對應的是甘南州的賽赤寺,還有一座郎木寺清真寺。
走進格爾底寺,可以見到雄偉瑰麗的四個大殿,聞思院、醫(yī)學院、時輪殿和護法殿。聞思院旁是最負盛名的肉身舍利塔,這里供奉著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舍利,是全藏區(qū)歷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肉身舍利,盡管時光已過去了200多年,肌膚仍有彈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誦經(jīng)聲中佑護著信徒的平安吉祥。
寺院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靜靜地佇立著,飄舞的經(jīng)幡傳導出濃濃的宗教氣息,虔誠的信徒磕著等身長頭來此轉(zhuǎn)經(jīng),轉(zhuǎn)動的經(jīng)輪轉(zhuǎn)去了今生的苦難,轉(zhuǎn)來了來世的幸福。
郎木寺最熱鬧的是正月,這時會舉行默朗大法會,即通常大眾所說的傳昭大法會,跳神、藏戲、展佛是主要活動,此時的郎木寺是雪原里的火苗,升騰著一片熱烈,此時的郎木寺,也在初春的日子里展望新的一年,祈禱美好幸福。傳教士的郎木寺傳奇
嘎爾讓提到了一位傳教士,最后我們在甘南州的賽赤寺里得到了證實,今年已經(jīng)七十多歲的喇嘛——阿克色魯達告訴了我們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郎木寺走向世界的鑰匙。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一個美國傳教士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一住就是十幾年,直到1957年才離開。他在這里完全融入了藏民的生活之中,似乎他的傳教留下的只是一個過程——曾經(jīng)在這里走過,因為今天已經(jīng)看不到除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之外的其它宗教的痕跡。
十幾年的經(jīng)歷,十幾年與藏民的相處,讓他感受了一個有久遠歷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傳說,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獷的民風,造就了他心中的傳奇,而他用手中的筆將這些變成了一本書《Tebitlife》。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后,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東緣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于是,他們開始向往、行走。
歲月的流逝中,傳教士的妻子在這里去世了,阿克色魯達喇嘛成了惟一見過他的老人了,他告訴了我們外國傳教士的故居所在。踩著泥濘,背負斜陽,天擦黑時我們找到了這個故居——小路盡頭的一處木柵欄。暮色中,木柵欄已透出幾許清冷,柵欄內(nèi)有幾間排成“凹”字形的木屋,沒曾想就這么簡陋,參差不齊的木柵欄就這么久遠地圍住了一段傳奇。郎木寺的幾個據(jù)點
郎木寺鎮(zhèn)的街市加寺院不超過2平方公里,就在這塊狹長的河谷地帶,你可以看到各種膚色、人種的游客,大多不會離開以下所提到的幾個據(jù)點。
據(jù)點之一:郎木寺賓館。這是本地最早的個體旅店,開業(yè)于1997年,50多個鋪位似乎就沒有閑置過,成了外國游客、攝影者共同的家。去得多了,才知道郎木寺賓館的老板才讓道爾吉極有人緣,友人遍及世界各地。現(xiàn)在,他又多了一個得力助手——他的女婿嘎爾讓,一個能說一口純正英語的藏族青年。
據(jù)點之二:仁青賓館。是目前郎木寺鎮(zhèn)最好的賓館,但卻很難見到外國人,外國人大多要去郎木寺賓館,仁青賓館住的多是我們的同胞。
據(jù)點之三:麗莎咖啡。這里如同匯聚了五湖四海的游人一樣,同樣匯聚了五湖四海的菜肴。這家回族姑娘開的小店成了外國游客的聚居地,她能做一手地道的外國菜,有意大利煎餅、英國漢堡以及各式西洋菜,那些外國游客全都會在冰鎮(zhèn)啤酒或可樂的滋潤下豎起大拇指。問及她在哪里學的手藝時,她說是以前經(jīng)常到這里游玩的英國人教的,那位英國人是倫敦的餐館老板,做得一手好菜,來過幾次之后,也就手把手教會了麗莎,麗莎也就用這來之不易的手藝引來了眾多的外國朋友和他們的贊賞。
據(jù)點之四:眾多的回民餐館。各種西北面食能迎合各種人的口味,炒肉面、蘭州拉面、手工面、炮仗面、大餅,讓來到此地的朋友能美美享受一番民族風味。
據(jù)點之五:川菜館。沒曾想地道的川菜館就在仁青賓館樓下,出門往左拐,一排玻璃窗,甘肅女老板開的川菜館味道的確正宗。這里也是匯聚微笑的地方,英國人微笑著離開了,澳大利亞人又微笑著走了進來,許多外國友人都有僧人相伴,說著中英夾雜的話語,吃著地道的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