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熱愛茶館的N個理由(圖)
不過,成都茶館的氛圍雖然是隨意的,沏起茶來,可是一點也不隨意。第一,茶具一定得是茶碗、茶蓋、茶船三件頭,謂之“蓋碗茶”。三件頭好處不少:茶碗上大下小,體積適中,便于沖茶;茶蓋保溫透氣,攪水隔葉,便于飲茶;茶船穩托碗底,隔熱免燙,便于端茶。三件頭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第二,倒水一定得是燒得鮮開的滾水,頭道水只盛半盞,叫“養葉子”。等到干干的茶葉滋潤舒展開了,才沖第二道。這時,滾燙的開水從長嘴大茶壺中飛流直下,舒眉展臉的茶葉在開水的沖擊下翻身打滾,再沉于盞底,一盅茶湯,便黃綠噴香,誘人極 這,就是成都茶館的功夫,成都茶館的藝術。可見,成都的茶館并非不講服務,而是服務得十分到位,沒有一點虛套套。
有如此享受,又十分隨意,這樣的茶館,誰不喜歡?
但,這還不是成都人愛進茶館的全部原因。我總以為,成都人之所以愛進茶館,主要還因為在那里可以大擺其“龍門陣”。成都人和北京人,大概是中國最愛說話的兩個族群。有人說,只要是干活溜嗖、說話噎人、背書不打奔兒、一坐下來就神聊海哨胡掄的,一準是北京人。至于那些既愛吃又愛說,說不耽誤吃,吃不耽誤說,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說到哪兒的,則多半是成都人。反正不管北京人也好,成都人也好,都是一天不說話就沒法過日子的“話簍子”。有趣的是,他們也都愛喝茶,而且獨鐘花茶。這也不奇怪。因為吹牛聊天,斷然少不了茶。沒有茶,說得口干舌燥,興味便會大減,甚至聊不下去。有了茶,可就大不一樣 茶既能解渴生津,又能健腦提神,一盞清茶下肚,頭腦也靈光了,舌頭也靈便了,那原本就說不完的話,也就更加滔滔不絕。
所以,北京和成都的茶館,在中國也就最有名。
有如此享受,又十分隨意,這樣的茶館,誰不喜歡?
但,這還不是成都人愛進茶館的全部原因。我總以為,成都人之所以愛進茶館,主要還因為在那里可以大擺其“龍門陣”。成都人和北京人,大概是中國最愛說話的兩個族群。有人說,只要是干活溜嗖、說話噎人、背書不打奔兒、一坐下來就神聊海哨胡掄的,一準是北京人。至于那些既愛吃又愛說,說不耽誤吃,吃不耽誤說,走到哪兒就吃到哪兒說到哪兒的,則多半是成都人。反正不管北京人也好,成都人也好,都是一天不說話就沒法過日子的“話簍子”。有趣的是,他們也都愛喝茶,而且獨鐘花茶。這也不奇怪。因為吹牛聊天,斷然少不了茶。沒有茶,說得口干舌燥,興味便會大減,甚至聊不下去。有了茶,可就大不一樣 茶既能解渴生津,又能健腦提神,一盞清茶下肚,頭腦也靈光了,舌頭也靈便了,那原本就說不完的話,也就更加滔滔不絕。
所以,北京和成都的茶館,在中國也就最有名。
然而奇怪的是,北京的茶館終于衰落了(這是讓許多熱愛老北京文化的人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的事),而成都的茶館卻久盛不衰(這是讓許多鐘愛老成都文化的人竊喜慶幸卻又提心吊膽的事),這又是為什么 我想,也許就因為北京人和成都人雖然都愛說,但說什么和怎么說,不大一樣吧!怎么個不一樣 要而言之,大體上是北京人侃,成都人擺,北京人說大話,成都人說閑話。
侃,有三個意思:剛直、和悅、戲弄。所謂“侃侃而談”,就有剛直、和悅的意思;而所謂“調侃”,則有戲弄的意思。這三種意思,在北京人所謂“侃大山”中都有,即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和滑稽幽默。事實上,只有那些滿腹經綸、口若懸河而又風趣俏皮者,才有資格當“侃爺”;也只有那些高屋建領、滔滔不絕而又妙趣橫生笑料迭出者,才有資格叫“侃山”。這其實也正是北京這座城市的性質所使然。北京是京城,是首都,北京的市民,也就差不多是半個政治家。政治家嘛,一要眼界高,居高臨下;二要城府深,沉得住氣;三要口才好,能言善辯。居高臨下,便理直氣壯;沉得住氣,便從容不迫;能言善辯,自然風趣幽默。有此氣勢、涵養和水平,當然連山也“侃”得倒,所以“侃大山”又叫“砍大山”。可以這么說,愚公移山,靠的是鋤頭;侃爺移山,靠的就是舌頭
顯然,砍大山也好,侃大山也好,要緊的是一個“大”字,也就是要說“大話”。“話”怎樣才能“大” 當然首先必須“話題”大,而最大的話題又莫過于政治。實際上,北京人所謂“侃大山”,便多半圍繞著政治這個中心來進行,只不過態度也多半有些調侃罷了,比如“十億人民九億侃,還有一億在發展”之類的“段子”,便最能體現“侃大山”的特征。
這樣的話,當然并不一定非得到茶館去說不可。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6頁)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