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法門寺:佛指舍利馳名天下
法門寺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始建于東漢末年,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馳名。據佛教內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后,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于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
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筑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云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恢復到最大規模。原塔俗稱“圣!,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歷七年(1579)至萬歷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將軍曾捐資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大雨而崩塌。
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被發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寶,其中有121件璀璨奪目的金銀器,17件玲瓏玉潤的琉璃器,16件已失傳的“秘色瓷”器,還有700多件錦、綾、羅、紗、絹、綺等各類紡織品。這批文物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制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這一考古發現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專家們指出:法門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陜西繼秦兵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開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現,掀起了一股崇佛熱潮。顯慶四年(650年),宮廷主持佛事活動的僧人智悰、弘靜向高宗建議再示法門寺佛骨,高宗敕準前往開示,并賜錢五千、絹五十匹以充供養,后又賜絹三千匹作為造佛像、修寶塔的資金。佛指舍利再現人間時,道宣律師目睹手摸,他這樣記述:“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凈。余內小指于孔中,恰受!边@就是1987年4月在法門寺塔基地宮發掘的四枚舍利中的一枚。
當年高宗將這枚舍利迎請到皇宮里供奉,武則天舍物布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縷窮廳”。直到龍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門寺塔中,這次迎佛骨是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奉獻最多的一次。873年,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幡儀仗約萬,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
懿宗親自出迎,向佛骨頂禮膜拜,將佛骨“迎入內道場,即設金花帳、溫清床,龍麟之席,鳳毛之褥,兢兢業業玉髓之香,薦瓊膏之乳”,以作供養,“宰相以下競施金帛,不可勝數”。當年,懿宗出世,次年爆發了黃巢起義。873年底,僖宗昭令將佛骨送還法門寺。次年正月初關閉了塔下地宮石門。比此,佛指舍利再沒有聞世,所藏供奉器物也成了千古之謎。
發現佛指舍利的地方
五代至宋時期,法門寺佛事蕭條,修葺很少。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四級木塔崩塌。萬歷七年(1579年),由士紳楊禹臣倡導在民間集資,歷三十年修成了十三級寶塔。塔為八棱形,高47米,整個塔體為仿木構式磚塔。第一級上方八面分嵌“干、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字,以示八方,東、南、西、北的塔門上分別刻有“浮圖耀日”、“真身寶塔”、“舍利飛霞”、“美陽重鎮”。第二層到最高一層,除塔頂為覆缽開銅制塔剎外,每層八面各有一門洞,每洞置一銅佛像,共88尊。塔上門洞內還藏有經書、銅器。整個寶塔高峻 挺拔,以拔地出世之雄姿矗立在茫茫周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