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車圈“硝煙再起。”
價格競爭于開年首月沒有絲毫遲滯的開啟了,其中最具看點的是一些二線品牌的方案;主攻15萬級以內主流車市場的品牌已經沒有二線品牌;中端汽車陣營里尚有個別歐美品牌,比如雪佛蘭、斯柯達和標致雪鐵龍等;高端汽車品牌的降價力度最大,捷豹汽車最為搶眼,路虎、凱迪拉克等品牌也在跟進。
這些品牌能夠逆襲嗎?
筆者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僅限于其中的部分品牌。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421_1739078700204_830x600.png)
為何二線汽車品牌的銷量一度越來越低?
偏愛冷門品牌的汽車愛好者始終難以理解這些品牌的境遇。同級車的價格明明比一線品牌低,銷量是不是應該更高才對?然而問題就出在車輛售價上。區分一、二線品牌的參考曾經并非是銷量,而是品牌定位;只是近幾年里才有一些自媒體將銷量作為品牌分級的參考。
如果只看銷量的話,怕是勞斯萊斯、賓利、邁巴赫、法拉利、保時捷等品牌都得算二線了;因其銷量顯然沒有豐田、本田、別克、大眾等品牌高。可以這樣理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所以二線品牌之所以是二線,主要原因就是產品定位偏低導致品牌力較弱。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508_1739078701139_830x600.png)
留給二線品牌的選擇只有兩個:提升品牌降低售價
一個品牌及其產品一定不能變成“便宜不夠便宜,高端又不高端”的角色,這樣的汽車產品可以說是缺乏亮點的。主流車暢銷品牌一定主打“夠便宜的”汽車,比如軒逸、雷凌、朗逸、威朗和自主品牌里的帝豪或逸動等車;這些車的用戶對品牌的重視程度遠低于產品自身,只要車輛競爭力足夠強即可。中、高端車暢銷品牌一定主打“品牌夠強”的理念,比如帕薩特、凱美瑞、奧迪A6L、奔馳E級或寶馬5系,這些車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品牌溢價,但是品牌價值也是價值,品牌價值是汽車作為商品的必要附加屬性的概念。
二者必須具備其一,否則中、高端車用戶普遍具備升級選項的能力,在較小的差價和較大的品牌力懸殊之間進行權衡的話,人們往往會選擇后者;主流車消費者的選車理念大多愿意隨大流,所以二線品牌在主流車市場里基本無法生存。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480_1739078702653_830x600.jpg)
綜上所述,二線品牌之所以是二線品牌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想要破局就只有兩個方案;只是在現階段里強化品牌的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合資汽車品牌,現在的流行文化理念于其不利。那么留給這些品牌的選擇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讓汽車足夠便宜。”而現在這些品牌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價格競爭,只要這些品牌在與自主品牌的競爭中能夠撇開“品牌調性”而破釜沉舟,相信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品牌可以做到逆襲。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584_1739078703348_830x600.png)
在這些品牌里筆者更看好歐系品牌里的捷豹路虎和沃爾沃亞太,標致雪鐵龍也還是有機會的;雪佛蘭或可以考慮引進新高端車型對品牌進行強化,這個品牌特殊一些。
至于斯柯達汽車不好評價,畢竟其曾經的角色是“廉價大眾汽車”而現在的大眾汽車也在努力進行價格競爭。留給斯柯達品牌的空間不多了。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615_1739078704569_830x600.png)
在日系汽車品牌里值得關注的是馬自達,這個品牌曾經是比較執拗的;在渦輪增壓發動機技術普及應用的階段里,堅持搞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均質壓燃技術顯然難有作為,畢竟增壓技術對于燃燒充分性的提升幅度更理想。至于轉子發動機技術就更沒有討論的意義了,原因很簡單,首先是沒有能保證轉子耐用性的材料,發動機的使用壽命難以保證;其次則是轉子發動機油耗高的缺點比較突出。
但好在馬自達改變了思路,采用插電增程混動和純電動方案打造出了全新的“馬6。”后續如果能持續主力車型的驅動平臺升級,或者進一步豐富新技術車型的產品線,想來馬自達還是有機會逆襲的。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652_1739078705941_830x600.png)
2025年的汽車行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一線品牌的競爭烈度過于高;看似會加劇二線品牌的壓力,但是自身壓力想來只會更高。那么只要一線品牌陣營出現裂痕,出現部分品牌銷量逆漲,結果則很有可能難以收場。
二線品牌的機會也就出現了。
所以還是先不下結論,近兩年的汽車行業是一切皆有可能,拭目以待吧。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09/c1/480064588_1739078707571_830x6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