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晚,汽車圈被兩則公告“炸”上熱搜。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其間接控股股東——東風汽車集團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兵裝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籌劃重組事項。盡管公告未明確雙方互為重組對象,但時間點高度重合、內容一致,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兩大汽車央企合并的“前奏”。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直接“狂飆”。2月10日,東風系、兵裝系上市公司集體漲停,港股東風集團股價一度暴漲86%。網友調侃:“這波操作比春節檔電影還刺激!”東風和長安為什么要重組?2024年,國資委主任張玉卓曾公開點名一汽、東風、長安三大汽車央企,直言其新能源轉型“不如特斯拉、比亞迪”,并宣布對三家車企實施單獨考核,聚焦技術、市場占有率等核心指標。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47.6%,比亞迪以427萬輛銷量穩坐全球第五,而東風與長安新能源銷量合計僅159.5萬輛(東風86.1萬+長安73.4萬),不及比亞迪一半。面對新勢力與民企的“降維打擊”,兩家央企若單打獨斗,恐難逃“掉隊”命運。

政策高壓下,東風與長安的合并被視作“交卷”動作,與其各自“內卷”,不如抱團突圍。東風與長安業務現狀:轉型中的“矛盾體”在2024年的汽車市場中,東風集團與長安汽車的表現各有千秋,但也均面臨一定的挑戰。東風集團全年總銷量達到了248萬輛,相較于去年同比增長了2.5%,但并未達到設定的320萬輛目標。在東風的銷售結構中,自主品牌占據了55%的份額。其中,嵐圖品牌銷量達到了8.01萬輛,同比增長59.3%。另一品牌猛士則主打高端越野市場。不過,納米、奕派等中低端車型在市場上的存在感相對較弱。在技術研發方面,東風押注于固態電池的研發,并推出了嵐圖FREE、追光EV等豪華智能車型,性價比車型的競爭力尚顯不足。

長安汽車在2024年總銷量達到了268.3萬輛,同比增長5.1%。自主品牌的占比高達83%,顯示了長安在自主品牌建設上的實力。其中深藍汽車交付了24.38萬輛新車,而阿維塔品牌的銷量更是實現了翻倍,達到了7.36萬輛。長安汽車還高調發布了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展現了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儲備。在產品布局上,長安依托華為ADS高階智駕系統,推出了深藍、啟源等覆蓋中端市場的車型,而阿維塔則綁定了寧德時代與華為,但在電池技術上仍依賴外部供應。

有網友對此點評道:“東風缺智駕,長安少電池,如果兩者合體,豈不是直接‘補血’,實現優勢互補。”這句話雖帶調侃,但也道出了東風與長安潛在的合作空間。重組優勢,全球第五車企呼之欲出若東風與長安重組完成,新集團年銷量將飆升至516萬輛,超越比亞迪的427萬輛,一躍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僅次于豐田、大眾、現代和Stellantis。東風與長安將實現三電、智駕技術的“雙向奔赴”。東風在固態電池研發上的優勢將有效彌補長安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短板,同時長安的華為智駕系統也有望向東風開放,加速智能化轉型的步伐。此外,雙方混合動力專利的共享將有望降低研發成本,集中力量攻堅車規級芯片等“卡脖子”環節,提升整體技術實力。

在供應鏈議價方面,重組后的新集團將告別“鋼鐵買貴了”的痛。東風與長安均與寧德時代、華為等核心供應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合并后采購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議價能力也將得到提升。分析師預測,供應鏈成本或有望下降10%-15%,直接對標比亞迪的“垂直整合”優勢。

在出海戰略方面,重組后的新集團將從“單兵作戰”轉向“雙線夾擊”。雙方合并后將形成“高端市場+新興市場”的組合拳,實現市場的多元化布局,同時規避地緣風險,提升全球競爭力。結語若重組成功,新集團無疑將成為國資委新能源汽車戰略的“樣板工程”,承載著“國有資本效率最大化”的重任。盡管短期陣痛在所難免,但從長遠來看,這或許是中國培育世界級車企的必經之路。參考大眾集團、Stellantis等跨國車企的整合經驗,規模效應與資源集中將成為對抗特斯拉、比亞迪等強大對手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