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時捷CEO奧博穆(Oliver Blume)的一句話被媒體誤讀:我們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看到保時捷是否作為一個電動品牌在這里存在。

以正常邏輯思維來分析這一句話,能得出的結論應當是保時捷并非會作為一個電動汽車品牌于中國市場存在;因為保時捷本是依靠內燃機汽車起步,雖然在近百年前打造過電動汽車,但看起來并不會全面轉向電動化賽道,所以這一句話是很好理解的。
可是有一些媒體卻將其理解為“保時捷電動車或將退出中國市場。”這樣的解讀屬實有些牽強附會,且奧博穆并沒有明確表示過相關觀點。
于是保時捷中國公司進行了回應,稱:
這是誤讀,保時捷在中國仍將全面推進電動化進程,也將加快提供產品“數智化”本土解決方案;并將在2026年迎來全新的純電動卡宴。

至此沒有必要再曲解與過度解讀了,至于銷量相關的話題,奧博穆倒是明確說明了態度;其觀點是將產品價格保持在“適合保時捷”的水平線上,并稱不在乎銷量。
當然沒有汽車制造商是會不在乎銷量的,只能說作為一個豪華汽車品牌的銷量只要與品牌定位足夠匹配即可,不宜以主流車品牌的銷量與保時捷對比衡量。

小米確非保時捷“假想敵”
奧博穆回應有關保時捷與小米、仰望等中國品牌是否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的話題時,其稱:它們是很酷的汽車,但它們缺乏保時捷的“駕駛能力,”并處于“低價細分市場。”
很顯然這是委婉的表示未將小米汽車等品牌作為“假想敵。”
雖然許多自主品牌汽車愛好者一直將保時捷Taycan/Macan等車作為對標競品,甚至還有一些車企將相關車型或產品定位一度完全不重疊的帕拉梅拉作為競品。那么這是保時捷汽車的傲慢還是客觀事實呢?要知道現在的小米SU7 Ultra售價也不低了,直接拉到了50萬級,也是客觀事實上的豪華汽車產品定位。

然而保時捷和小米汽車的品牌定位完全不重疊。
以小米SU7 Ultra為參考,其售價是52.99萬元,而保時捷Taycan的售價是92.8萬元至199.9萬元;就算后者終端實際售價存在相當幅度的下探,其價格門檻也與小米SU7 Ultra的上限存在差距。并且小米SU7的銷量支撐版本是售價在20萬元至30萬元區間內的普通版系列,與保時捷主力車型的產品定位更是有相當程度的差距。
保時捷品牌里價格相對低的Macan起售價是57.8萬元,就算是搭載2.0T發動機的保時捷718低配款的門檻價也要56.5萬元。

產品價格決定產品定位,同時也決定品牌定位。
客觀上的小米汽車消費者基本不會是保時捷汽車的潛在用戶,反之亦然,所以強行將兩個品牌關聯解讀是沒有意義的。自主品牌應當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具備本土文化基因的品牌形象與品牌理念,而不是一味對標已經具備知名度的海外汽車品牌;只有“做自己”并且做出成績才能夠真正得到認可,相反,總在提對標保時捷、邁巴赫、勞斯萊斯或者其他品牌,潛臺詞還是不夠自信,什么時候不提這些品牌卻也能獲得好評才是真正的成功。
作為品牌粉絲要記住這一點,有些對標操作其實不是在幫助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