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汽車周刊報道:火爆的市場,讓車價熱過了頭。一輛新款的廣州本田,全國統一售價為25.98 萬元,但在上海,在最近幾個月要以這個價格提車是不可能的。因為在規定價格之外,購車者還得支付給經銷商“加急費”,新款廣州本田的加急費已經漲到5萬左右,整輛車的價格就隨之漲到30萬。而奧迪的“加急費”要3萬,普通桑塔納的“加急費”也要6000 、7000 元。據了解, 從1月開始,在上海市場,幾乎所有的品牌要加錢才能提車,“加急費”從5000 元到5萬元不等,廠家們所謂的全國統一售價,僅僅成了一個“幌子”。
據了解,整個車市大規模出現“加急費”,從去年年底就有了征兆。主要原因是市民購車熱情持續火爆,而一些廠家由于處于新舊產品的轉型期,市場供應量不大,使得一些品牌車型在上海市場十分緊張。經銷商趁機“哄抬”價格,對急于提車的客戶征收“加急費”,有的甚至刻意告訴購車者一些虛假信息,例如“XX車型今年的產量都不大”、“XX車型已經定到了下半年”等等,夸大供求缺口,打消購車者“再等一等”的想法,趕緊掏腰包買車。
業內人士說,“加急費”的收入全部歸了經銷商,在購車過程中,車價和“加急費”的發票是分別開出的,購車發票上依然是廠家所公布的全國統一價格;而“加急費”則以“服務費”、“零部件費用”等名目開發票,其收益沒有分流到廠家,給經銷商“獨吞”了。
上海大眾、廣州本田等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都明確表示要打擊經銷商征收“加急費”的做法。但一些知情人士透露說,雖然廠家都明確否定“加急費”的做法,卻常常對經銷商的做法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時期或者產品的不同,特約銷售商的收益不穩定,在淡季或產品定位不好時,經銷商日子難過,如今到了市場旺季,經銷商加錢賣車,廠家也就“放行”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同濟大學汽車營銷管理學院等專家都表示,“加急費”雖然一定程度反映了市場供求的變化,但由此造成價格的大幅度變動,不僅有損于品牌形象和商家信譽,也將影響到整個產品市場的秩序。汽車廠家和商家應該一塊維持產品價格戰略的穩定。而同時,在目前整個市場供給不斷擴大、車價平穩下調的總趨勢下,購車者可以更從容地選擇購車時間,“不必盲目跟風”。從汽車產品市場規律來看,一些剛剛新上市的車型,常常會暴露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質量問題,這些問題是伴隨著首批客戶的投訴而不斷解決的,因而上市半年或一年之后,產品的質量常常有明顯的提高,“所以對于一些新上市的車型,消費者也不妨再等一等,屆時‘加急費’不用交,質量或許也更好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