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大眾汽車在業內是以“永遠不降價”而聞名的。但自去年12月開始,旗下寶來、帕薩特等品牌各款轎車價格均有所下調。請問,這是否意味著占中國汽車市場半壁江山的大眾,已扛不住過高的成本開始采用低價位策略了?您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價格走勢持何看法?
張綏新(大眾汽車(中 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代表):眾所周知,單位汽車生產成本是隨著累計銷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去年以來,汽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眾相關品牌車型價格出現波動是很正常的。
但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惡性的價格競爭將給所有汽車生產廠家造成損失。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國的汽車工業只是在新的起點上的起步階段。如果說,1984年左右,我們開始建立基本的汽車工業,那現在我們才真正開始面對一個汽車逐步進入家庭的私人汽車市場,而國際標準認為,這才是汽車工業真正的、有價值的發展階段。
所有的廠家在這個階段都要特別注意鍛煉真功夫,要有積累。2005年后,關于汽車的大部分政策壁壘將取消,那時,所有的廠家都要面臨同一個考驗。而這幾年正是汽車工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主要表現在產品、技術、產能、售后服務等方面。2002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達到100多萬輛。而我們就占了一半,這是當之無愧的汽車市場“領導者”,即:在產品、技術、售后服務中有資格設立標準的生產廠家。
我們的目標是,到2007年,在中國的全部大眾品牌汽車產量將超過100萬。當然,我們的產品中,老產品之間有一定的競爭關系,如桑塔那和捷達之間的競爭。但在新產品上,這種同業競爭是我們盡量避免的,如:寶來與帕薩特,就是為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而生產的,是不同檔次的產品。
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層次眾多,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點。比如:沿海地區的客戶對汽車的需求甚至已經超過了歐美,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對于汽車的需求,還只停留在“代步工具”階段。
《中國經營報》:自去年以來,市場上不斷傳出德國大眾要在內地再建一個整車生產廠的言論,甚至說大眾正在尋求除一汽、上汽以外的“第三合作伙伴”,請問,這是否屬實?大眾汽車目前在生產環節遇到了哪些問題?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