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綏新:首先,所謂的“第三合作伙伴”,至少在目前是毫無根據的說法。當然,在中國,兩個大眾目前都面臨著產能不足的問題,所以,我們正在考察、研究擴建產能的問題。而擴建產能只能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改進現有產能,我們正在積極實施;二是再建一個新工廠,這也正在考察階段,目前還沒有最后做出決定。需要澄清的是,再建一個新工廠,并不是德國大眾的一個新合資項目,因此,也不存在“第三合作伙伴”的問題。這個新工廠將由現有的兩個大眾出面組建,是擴建兩個大眾產能的途徑之一。至于新工廠的選址,現在還沒有定論。
年初,我們考察了北京,拜見了劉淇副市長,但主要是為了探討大眾與中方就2008年北京奧運會展開全方位合作的事。其中談到了在北京建大眾生產廠的問題。目前,我們在全國各地的考察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這里,我只能說,不排除在北京建廠的可能。
《中國經營報》:去年,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呈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增長,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人們對汽車市場的樂觀預期所致。請問,大眾與中方的合作,今后是否有突破50%股權比例限制這一樂觀預期?您如何評價大眾在中國所走過的合資道路?
張綏新:需要說明的是,關于50%股權比例的限制,并不包含在中國政府與世貿組織簽署的補充協議中,即:2005年后,中國政府并不是必須出讓手中的部分股權給予大眾,以使大眾在兩個合資企業(yè)中的股權超過50%。我想,具體持股比例如何,雙方屆時會做出理智的選擇。
關于兩個合資企業(yè),我們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做強它們,即:上面我提到的至2007年,在中國全部大眾品牌的汽車產量要超過100萬。其次,每引入一個新產品,我們都要做好、做大;第三,兩個大眾在一切可能的環(huán)節(jié),如采購、銷售等,要加強合作,實現規(guī)模效益。如:一個整車生產廠,實現30萬輛的產量可達規(guī)模效益,但一個零部件生產廠,就要達到300萬,才能有規(guī)模效益。現在,在采購零部件環(huán)節(jié),兩個大眾雖然已部分地實現了聯合采購,但仍有問題需要改進,這主要是因為中方的股東不同。目前,兩個大眾共用的零部件廠商占我們整個的零部件廠商的30%,約500家。
注:請作者與我們聯系PCauto@PCauto.com.cn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