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降勢雖定,但降多降少不少廠家仍在觀望。以目前實力而言,急速膨脹的汽車企業并非個個都有能力承擔這種顛覆性降價所帶來的風險;新車上市定價,依舊不會是一步到位,還是正大光明地為自己留有余地。
事實上,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仍是一個神秘的暗箱,調整得好,將很可能成為車價暴利的終結者。而如今,罵貴的卻買貴的是一大通病;新車無理加價也趨之若鶩更是一大奇觀。可以對照的是,國外汽車價格體系相對合理與消費者健康成熟的心態不無關系。
不少外國汽車企業在接受采訪時,總是不斷糾正記者們關于價格戰的提法,在他們的商戰守則中,只有價格競爭。即使是在企業遭遇低谷,以折扣與零利率的方式促銷,也不同于目前國內以價格為主導的競爭。不巧的是,國內的消費者對于價格的關心遠遠高于對產品價值本身的關注。
當然要消費者平衡心態,最佳前提應當是價格體系的相對合理。只是正在享受暴利快感的企業,哪一個不想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對不合理的暴利,連消費者都沒有拒絕的決心,汽車企業又怎能懸崖勒馬?當然,消費者一旦有了購車欲望就急需在短期內釋放,而這種顛覆性的降價才剛剛開始,因此“可憐”的消費者在這場降價的博弈中只有動力卻無力掌控。決定未來的事已經發生了,只有企業才是最終的主導者,也是受益者。
東京車展正熱火朝天地進行,但與我們無關。CKD、SKD、KD讓中國汽車國際化的時間表提前,卻無法幫助在國際化邊緣徘徊的中國車界邁過這個節點。我們難以想像,有一天,所謂參與國際競爭,竟是拿著人家的技術和產品去叫賣;即使是自主開發的產品,能夠以低價出位,但和日韓產品相比,又欠缺了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后盾。也許那就是中國汽車業開始為其高速發展還賬的時候了。
對于一直在“價格戰”中拼殺前行的中國汽車企業,何時才能歸位去尋找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在技術上領先而能做行業領導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目前車界核心技術連帶著自主品牌的缺失,又讓這種回歸變數叢生。中國汽車市場大多的份額由跨國公司主導,主流品牌的盛名之下,其實也有被“套牢”的無奈。這已不是價格征戰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南方日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