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沒話找話會顯得主客都很尷尬。可是,我看汽車廣告時,就總有這種感覺。比如,說這款新車用了什么儀表盤、什么什么內飾,前面用了幾格網柵、用了多少毫米寬的輪胎之類的,更荒唐的,還有說用了什么什么天線、用了什么輪轂等等,總之,一個感覺就是沒話找話!我曾經好事兒地問過一個久居國外的朋友,你知道不知道你的車用的什么天線、什么輪轂?他困惑地搖頭,不知我是啥意思;我又問:你知道你的車輪胎有多寬嘛?他立即暈了。還有一種廣告,專門說廢話,告訴你這款車有什么發動機、車門、前臉、門鎖什么的,讓人一看,有點不知所言為何?難道還有什么車,會沒有這些東西嘛?
我最近總想向消協提個建議,把那些并不重要的東西當成廣告向消費者介紹的商家,應該算是一種欺詐。就像給你介紹一位女朋友,不說她的年齡、身高、學識、工作什么的,反而一個勁兒地告訴你,她有多少根睫毛、有兩個鼻孔、中間還有個肚臍眼兒。如果中介或是廣告媒體,為了錢就把這些話登出來了,不讓人莫名其妙嘛?善婀值氖牵@些性質相同的話,真就大量地登在我們的廣告牌和媒體上了。但是,翻過來想想,全怪中介廣告或是媒體的見利忘義似乎也不對,這中間,從另一個角度顯現了我們汽車文化的淺薄。
常聽人說,外國人買車,先打開機蓋,看看機器;中國人買車,先坐進駕駛室,轉轉方向盤。行為不同,性質也不同。他們要求的是車的性能、安全,我們更看重的是感覺和外表。這也是車這種代步工具在中國所具有的獨特內涵。不是說外國人就不注重感覺和外表了,而是這種差異,要我們所有從事汽車行業的人,一同努力來消除。要讓大家都接受這樣的概念:車的性能、安全、可靠、舒適等要素,遠比任何裝飾重要;車的動力系、制動系、懸掛系、安全系并不能和音響系并列。一輛車,用了什么發動機與用了什么車窗簾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從市場層面上看,中國人對汽車內飾的挑剔已經足夠了,也應該在市場中不斷地成長,最終成為一個成熟的消費者。那就從汽車廣告做起吧,把那些真正是屬于汽車的東西,真誠地告訴消費者。作為消費者本身,也應該好好地學習一些有關汽車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那些想買車的人,更要學,這不光是你生活在現代生活里的必須,也可以從學習中擦亮眼睛,別讓那些居心叵測的商家騙了你。
〈新華每日電訊〉
[1]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