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的高額利潤
據報道,一位經濟學家最近算了一筆賬,中國一汽、東風、上汽“三大公司”2002年總共銷售汽車185.25萬輛,銷售額總計1666億元,實現利潤192.6億元。而全球最大的通用汽車公司2000年銷售汽車823.5萬輛,銷售收入1846.32億美元,實現利潤44.52億美元。人均年產汽車,通用公司是23.33輛,中國“三大公司”是6.5輛;銷售額折合美元計算,通用公司是“三大公司”的9.23倍,而利潤只是“三大公司”的1.9倍。中國一些中高檔轎車企業的單車利潤率更是高達10多萬元。用一位經銷商的話講,只要跟對了企業,投資一兩千萬元建個4S店,一兩年就能收回投資。
競爭不足是根源
高額利潤有助于企業完成原始積累,迅速做大做強。對于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跨國公司嚴峻挑戰的中國汽車企業,在2006年之前的保護期內,維持相對較高的利潤回報,更是有利于自主開發能力的培育和競爭力的提升———對高額利潤戀戀不舍者如是說。
然而,高利潤對產業發展也帶來了危害:消費者購車要花費更多代價,不利于做大市場;造出汽車就能賺大錢,不利于汽車企業苦練內功、提高開發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也不利于企業優勝劣汰和行業結構調整。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投資向利潤較高的行業轉移,加劇競爭進而引發價格戰,直至行業利潤率與社會平均利潤率持平。國外汽車制造行業5%左右平均利潤率,就是競爭的結果。那么,我國汽車行業高利潤得以長期維持,根源何在?
業內人士認為,汽車特別是轎車行業的高額利潤,有其客觀原因。首先,長期以來的高關稅,讓國內汽車企業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缺乏直面競爭的能力和勇氣。雖然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逐年下調,價格戰的硝煙也此起彼伏,可與高出國際售價近一倍的進口車相比,國產轎車依然有價格優勢,因此,廠家在制定價格策略時,依然能保證較大的單車利潤空間。
其次,部分車型供不應求。比如,目前下定單,廣州本田新雅閣、一汽轎車MAZDA6、別克君威、豐田威馳、POLO自動擋等等緊俏車型要等幾個月后才能提車。市場供求信號決定了產品價格。
第三,市場競爭仍不充分。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嚴格的投資審批制度,限制了社會資本的盲目進入,同時也嚴重弱化了市場競爭,使得企業的高額利潤得以維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前,盡管我國汽車產業從整體上看起來像一個典型的競爭性市場,甚至從企業的數量來看好像是過度競爭的市場,但從產品差別化的角度來審視,我國汽車工業絕大部分產品門類具有寡頭結構的特征,只有輕型客車和輕型載貨車是比較典型的競爭性結構。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