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的格局分化瓦解成了明日黃花。現在國內又模仿國際6+3的說法,演算成了3+6公式,用3+X列式更為合適,因為“三大”后面的尾數都是不確定的,而“三大”鐵定要屹立前頭,并在“十五”規劃中被明確定位以一汽、東風、上汽集團為基礎,加快行業戰略性重組,“三大”肩負著中國汽車產業“國家隊”的重任,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中堅,譜寫中國車業的“三國演義”。
國內汽車業第一輪戰略性重組的告捷是在2002年,“始作俑者”是上汽集團。
并購江蘇儀征汽車只是早些年上汽走出上海圈的資本運作試水,插足安徽奇瑞汽車算是無心插柳,對鄰省企業重組的初試身手奠定了與美國通用汽車“串聯”并購了更遠的廣西柳州五菱汽車,為緊接著與通用“并聯”去并購韓國大宇汽車埋下“投桃報李”的伏筆。
上汽集團的舉動也為業內留下了些許懸念,微車產量在湊數上貢獻大,但利潤貢獻有限,圈進五菱汽車是上汽集團著眼于的產量統計上的貢獻,還是上汽集團對低端產品基地建設的戰略性轉移的妙思?
因為最近上海市領導透出對上海商務成本升高的擔憂,對同一產品在不同地區的投入產出之比相差是顯著的,其中可能蘊藏著上汽集團的精算。
應該說上汽集團的幾項重組是小規模、試探性的出擊,屬于大魚吃小魚。
通用汽車在其中只是甘當配角,并沒有主導這些重組,也許為日后做更大手筆鋪路,眾所周知,通用汽車是最擅長做跨國性資產重組的“大鱷”,今年完成對大宇汽車的并購充分展現其手腕的高超、老辣。
上汽、通用進入柳州五菱所形成的“中中外”模式對汽車產業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也是對8年前《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顯著突破,當時規定,外國(或地區)企業同一類整車產品不得在中國建立兩家以上的合資、合作企業。
通用已經占滿了金杯通用和上海通用兩家合資企業的“額度”,柳州五菱是通用在華的第三家合資企業。
此先例一開,表征著政府管理部門已經不拘泥于原有的政策限定,把突破口放在“三大”身上。
[上一頁] [1][2][3][4][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