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生產資料價格行情突然暴漲。在伊戰的影響下,先是油價攀升,而后汽車使用的石油產品橡膠、化纖,和以石油為主要燃料生產的鋼材、玻璃也出現漲價,其中尤以鋼材、天然橡膠等價格漲幅最高。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陳克新警告說,原材料價格“虛火”上升,已明顯超出了合理價位,可能產生嚴重后果。進入4月,又有專家出來說“生資漲價快結束了。”認為企業靠漲價獲利的招數用盡,下半年只有靠減價才能應對消費能力不足的困難,但生資產品的質量可能會變糟。
可以說,一直在價格上互相斗法的汽車廠們正感受著從生資市場傳來的地震波。
影響車業鋼材、輪胎、汽油都是成本“殺手”
“鋼材、焦碳、油品都在漲價,而且漲幅不小”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會長張興業稱,“可是汽車企業還在維持降價,這一增一減,企業的承受能力將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繼奇瑞創造1.7萬降幅紀錄后,一汽-大眾又安排寶來經銷商降價,平均降幅1萬元,企業這種此起彼伏的降價行為既是對市場競爭的積極回應,同時也把自己與成本危機拉得更近了。
生資漲價已經發生了兩個多月,兩個月前,由于國際局勢動蕩、原油價格猛漲,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月度報告上顯示,今年2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明顯增長,同比上漲了3.9%,漲幅比1月份增加1.5個百分點。北京市統計局則稱,北京的工業品3月份出廠價格達到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2月份,國內原油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45.8%,原油價格暴漲直接影響成品油,出廠價格明顯攀升。與去年同月相比,2月份汽油價格上漲47.1%,柴油價格上漲44.9%,煤油價格上漲41.7%。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人士則介紹,國家石油儲備機制仍有待完善,今年國家仍將安排近3000萬噸的油品進口,占全國市場消費量的三成。受油價上漲影響,相關產品價格也相繼上漲,2月份,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中的合成材料制造類價格上漲11.8%,天然橡膠則連續數次暴漲,比去年同期上漲近1倍。銅、鋁等有色金屬的價格也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這些產品在汽車的生產和使用階段都非常重要。
陳克新還強調,在國內生資漲價的同時,為保護國內鋼材和天然橡膠生產者的利益,我國有關部門實行了進口保障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進口成本,這使下游企業的成本增長成為必然。此外,一些投機資金正在借機撈好處。期貨和現貨市場上一些投機商籌集大量資金,趁機做多或者囤積,可以在1個月的時間內,將價格拉高了近30%。
國家統計局的權威人士感嘆道,橡膠加工、金屬制品和汽車機電等行業,要想完全消化掉30%到100%的原材料價格漲幅,將會非常困難。
利潤縮水已成定局上游看跌過于悲觀
“汽車廠的盈利肯定變小了,至少是增幅下降了”張興業說,“特別是主流的幾個廠。”但他并不認同企業為保利潤將價格反升的猜測。“畢竟市場結構不同了,現在七八成都是私人購車,市場總體供求形勢還沒有變。”
由于轎車私人比例不斷攀高,積蓄的能量至少現在看來仍會持續釋放。據統計,在國內主要大城市,去年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000美元,而在沿海地區,這個數字超過了3000美元(北京是4000美元、上海5000美元)。“一二月份,私人購買轎車同比增加140%,這使得企業成本增加和價格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規模擴大的方式可以減弱。”張興業分析,這也是轎車廠在成本增高前提下,仍然擴大生產,同時還能繼續保持降價趨勢的原因。張興業估計今年全年轎車產量將達到160萬輛,即在去年“井噴”的基礎上將再增加60萬輛。
張興業也補充說“面包車、MPV、皮卡這些新市場也有私人購買不斷涌入,MPV去年賣了65萬輛,今年估計能達到80萬輛。”他還說“眾多農用車企業產品向輕型車的轉移,也在為市場推波助瀾。今年頭兩個月輕型車的銷量就比去年增長了近五成。”他樂觀地估計,今年所有汽車產品的私人購買量加在一起可能會超過250萬輛。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問題不大。也有專家提出了時間的概念,認為短期內汽車廠沒有任何辦法,難逃生資漲價利潤縮水這一劫。中國汽車工業經濟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李京生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用投入產出比來綜合衡量,原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是必然的,那么企業利潤是不是就要降了呢?這還要看其他因素。現在,汽車售價沒有增漲,相反還在下降;大批量采購原材料囤積的現象也沒有發生;規模擴大說來容易,但需要時間!”李京生就此分析,汽車廠利潤的確在下降,“企業應對的手段不多。主要的一個辦法就是增產,但是生資漲價是發生在商業行為周期里的,而產量的變化是發生在工業投資周期里的,后者的時間必然要長于前者,等到后者反應過來,商業周期可能已經變化了。”
進行生資漲價這一商業行為的上游企業也的確把汽車市場的前景看得很悲觀,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帶動今年上半年鋼材消費旺盛增長的因素,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汽車及機電產品生產的高水平增長。而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分析,拉動生產資料消費的主動力,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和工業生產均出現了減弱跡象。在重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汽車3月份增幅比上月回落了近20個百分點,預計今后還會繼續減速。玻璃企業長年虧損,漲價、降價都很難救市,目前進口天然氣成本在上漲,而使用國產天然氣又面臨產品良莠不齊的危險。國內一家玻璃廠的專家說“使用國內天然氣燒制玻璃的氣泡產生率要多于進口LNG(液化天然氣)。”一旦汽車需求減弱,玻璃企業再用進口燃氣去滿足高檔車的需求,其損失面將更大。專家稱,這種對某一產品市場信心的下降,可能比一段時期內的漲價更可怕。
從目前看,生產企業通過提價已經無法從消費市場要回利潤損失,一方面,企業把希望寄予政府的宏觀調控。而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生資企業開始想別的主意。
生資下半年將回落但質量下降市場走軟更可怕
不少專家認同“生資漲價趨勢將在下半年結束。”實際上,上海、北京兩地鋼材市場的主要汽車用鋼價格已經開始回落,比如熱軋板、冷軋板、鍍鋅板三項,實際上都在作每噸幾十元的降價。可惜,現在還不是讓汽車廠松口氣的時候。
上半年鋼材價格的上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刺激供給,而另一方面則會抑制需求。因為在使用原料的企業,產品同樣過剩,而且當這些企業不能通過漲價轉移所增加的成本因素影響時,只能是減少產量,這在零部件企業表現得更明顯。目前,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使用冷、熱薄板的下游行業已經明顯感受到成本上升所產生的壓力,開工率下降,采購需求減弱,一些鍍鋅板的經銷商也反映近期的銷售有萎縮跡象。上海及華東地區用冷熱軋薄板為原料的部分小加工企業,難以承受原材料的上漲壓力已經停工,部分零部件配套廠的人為減產,勢必會打亂整車企業增產的步驟。
還有更不好的消息,國家統計局稱,一些加工企業開始大量使用邊角余料、進口二級品鋼材、廢次材等,以致這類鋼材行情突然看好。如果上游企業為避免虧損,把產品質量的危險向汽車企業轉嫁,那么汽車企業上半年辛辛苦苦靠擴大規模消化掉的成本危機,就可能在被迫進口原材料或者冒險使用劣質原料的選擇下卷土重來,而且變得更加難以收拾,選擇進口原料將大量蝕掉汽車廠增產帶來的效益,選擇劣質低價原料則將使企業失掉市場的品牌信譽。
與此相應,汽車廠下半年也未必能看到供不應求的市場了。張興業說“私人購買降不下來,但市場大勢會有所變化,估計增幅會回落到40%以下。”如果上游生資企業頂不住虧損壓力,依舊以次充好甚至進行局部漲價,而生產廠的產能擴大又達到頂峰的話,人為形成的巨大產能就會變成一條“懸河”,中汽協會專家提供的數字表明,今年全國汽車產量有望突破360萬輛,而總的產能是400萬輛,說明廠家還有60萬的增產空間了。如果產能無法加大,抵抗市場下滑或者成本增加的能力就將大大減弱,利潤“潰堤”的危險正在增加。
今年下半年,國內外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一些經濟指標的回落,將會對年內幾個月鋼材消費產生消極影響。國家統計局專家稱,目前正在發生的伊拉克戰爭的前景難料,有可能損害全球經濟的復蘇。在這種情況下,下半年國際鋼材價格回升勢頭有可能受到遏制,一些品種的價格再次走弱,從而影響國內的價格水平。
生資漲價很快將結束,但汽車消費市場的增勢也將逐漸減弱,汽車如果沒有降稅政策拉動,市場將被看跌,鋼材、油品企業將適當減產或調整產品結構,從而形成幾種關鍵生資維持漲價的小氣候,對車業的影響不輕,產能擴大如果不能如愿,降價也就快到頭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