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汽車業的被保護期將結束,中國汽車業將面臨嚴峻考驗,到那時,我們要與“洋車”拼市場、爭天下,拿什么去與國際市場接軌?怎樣接軌?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喜的是經過近年來的磨礪,在價格、技術、產品等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已呈現出積極接軌的態勢。
價格:大幅下降走向接軌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一直是而且永遠是市場最敏感的神經。加入世貿后,中國汽車業與國際接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價格的接軌。進入今年以來,汽車市場就掀起了降價風潮。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降價潮有幾個特點:一是降價幅度較大,大部分車型都在萬元以上。廣州本田奧德賽,降了2-3萬元,紅旗明仕降價1.08萬元;二是新產品提高性價比。以往一款新產品推出,價格走高,經過一段市場表現后,價格逐漸走低,但今年推出的幾款新車在提高性價比的前提下,比老款價格還低,如廣本新雅閣2.5升,配置提高30%,售價25.8萬元,比老款便宜近4萬元。上海通用別克君威G2.5,價格僅為24.38萬元;三是主流企業產品加入降價之列。過去降價的多是非主流企業,一些老產品、庫存產品紛紛降價,主流企業卻穩坐釣魚臺,最多是進行一些階段性促銷。今年除廣州本田、上海通用外,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主流企業也以不同形式加入到降價行列。
由此可以看出,這不僅是簡單的降價行為,背后有著更深刻的含意。我們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隨著保護期的行將結束,危機感越來越強,不能總是在封閉的“體內循環”中生存,要有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能力。借去年汽車市場火爆之勢,各廠家紛紛擴大產能,提高規模效益,提高性價比,降低成本,這就有更大的降價空間。國產車的價格優勢在今年第一季度已顯現出來。由于國產車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以本田、君威為代表的調價對中高檔轎車價格體系的重新定位,包括新車型特別是SKD(進口散件組裝)車型的逐步亮相和價格浮出水面,國產車無論在價格上對進口車的擠壓,還是車型上對進口車的替代,都將更為明顯,這些變化將深刻地影響今年進口車的格局和走向。
很顯然,國產車價格正在縮小與進口車價格的差距,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以往我們的優勢是市場、本地化及服務,價格是弱項,而現在這個弱項正在逐漸變強,到2006年,我們的車價與國際市場接軌恐怕不再是夢想。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