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消息:2002年,跨國汽車巨頭在中國重新劃定了勢力范圍。進入2003年,盡管愈演愈烈的汽車價格戰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新車型吸引了眾多眼球,但這只是市場運行的表象。下一步能夠對整個汽車產業產生影響的還有兩件大事,一是汽車金融機構的出現,它將對現有的市場格局帶來不小的沖擊,目前國內外的金融機構和汽車生產商都盯著政策的動向,不過相 關政策遲遲沒有出臺;另一件足以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大事與高盛不久前發布的報告有關。
大約在兩周前,高盛公司發布的一份關于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的運營報告給中國的汽車產業潑了一盆冷水,報告稱,“我們擔心這種市場增長可能像一種揮發性液體,是不穩定的。實際上,我們預測國內轎車價格的下降將會快于車商制造成本的下降,在未來幾年,合資公司在現金流上將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失望,目前在轎車制造上享受的利潤高回報將很難再繼續。”高盛有它的邏輯:中國轎車產業的高利潤與國家的高保護有關,隨著WTO承諾的逐步兌現,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地方政府對本地落后的汽車企業的保護,這一切都會導致殘酷的價格戰;另一方面,中國轎車的生產成本在短期內卻難以迅速下降,因此,價格下降的速度將快于成本下降的速度,這樣的結論是顯然的:利潤下降。
那么為什么制造成本很難下降呢?高盛在報告中指出,在勞動力成本上,盡管中國要比日本等國便宜80%,但是,由于國內沒有優質的鋼材可用,加上受國內高昂的零部件采購成本以及合資公司中外雙方管理上的摩擦等造成的高昂日常運營成本等因素影響,跨國車商在中國制造一輛轎車要比國際平均成本高出20%。其中,日常運營成本是國際平均水平的8倍,而車身制造成本是國際的2倍。而占總成本60%以上的零部件采購成本,要比國際平均高出50%。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對跨國車商來說,零部件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
高盛的報告給出了悲觀的結論,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恰恰指出了中國汽車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向:零配件產業的標準化與國際化。現代汽車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勞動力成本在其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汽車產業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要想發展中國的汽車產業,必須走合資的道路,通過合資獲取國外的資本和技術,代價是出讓市場,這是過去多年來中國汽車業的基本發展思路。但是,現代汽車制造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整車制造商與零配件企業分離,跨國車商通過全球采購零配件來降低生產成本。而在零配件產業上,中國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因為汽車零配件產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所需的資本投入和技術水平不是很高,中國很容易追趕。汽車零配件產業雖然很少受到媒體的關注,不像常出現在聚光燈下的汽車巨頭們,但是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汽車零配件產業才是中國汽車業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可行途徑。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