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對于中國汽車市場而言,日本汽車企業無疑屬于后來者。這些后來者會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什么?這些與日本企業合資合作的中國汽車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又將面臨什么?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了不同看法。尤其是對新東風的合資合作方式,部分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甚至認為:“東風等于讓日產吞并了。”多年來,面對與跨國汽車公司的合資合作,國內一直存在著不同見解。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于中國是否適用也常常被打上問號。這些問題再次讓我們回到如何擺正中國汽車產業與國際汽車產業的關系這個老話題上來。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認為,只要是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汽車公司,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組成部分。對合資企業來說,今后發展要考慮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即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國內資源和全球資源,尤其是要學會利用全球資源發展自己,并積極參與到國際汽車市場競爭中去。與此同時,國外汽車企業看中中國有三方面原因:蓬勃發展的汽車市場、價格相對低廉的配套資源和勞動力成本。
張興業強調,中國正在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國際競爭的縮影,中國汽車市場是國際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際大市場是一致的,而不是單獨的。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汽車企業要依靠國際合作來改造自己,只有通過與國際跨國汽車公司合資合作的方式,參與到國際汽車產業的大循環中去,才能獲得更好發展。因此,不管是與歐洲企業、美國企業還是日本企業合資合作,只要能夠更好地利用外資、加強國際合作,使中國汽車產業盡快融入世界,就應該加以鼓勵。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后來居上是日本汽車生產商尤其是豐田在歐美等地所向披靡的利器,但在中國能否成功還要拭目以待。他說,從國際范圍看,在開放的資本市場環境下,企業之間的重組與合作是一個單純的經濟領域問題,不應與政治、民族扯到一起。中國汽車產業一直被管得太死,今后國家應對汽車產業多利用法律、經濟手段來調控,而不是過多地行政干預。不過,賈新光也指出,從另一方面講,也要避免片面性,尤其是資本市場一旦放開之后更要注意經濟安全。
由此看來,與其說日本汽車正在加速駛向中國,不如說中國汽車正在快速融入世界。中國汽車產業正是在與跨國公司的不斷交鋒中,日益成長壯大起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