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四:誰操縱了閃電聯姻
此外,部分業內人士也對如此悄無聲息的閃電式聯姻表示不解,他們認為,相對于以李書福奮斗8年才通過國家審批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而言,蓮花的神速似乎有失公允。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00年的中國車展上,寶騰集團總裁冬姑馬哈利爾首次對中國汽車市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寶騰的調研人員對天津、寧波、重慶、內蒙古等地進行了考察,曾經與一汽、吉利接洽,而最終將落腳點鎖定了東莞的虎門。據東莞虎門鎮委書記鐘淦泉透露,這是虎門第三次向汽車業發起沖擊,“此次利用民間資本與外資結合終于獲得了國家特批”。那么,在東莞這個汽車工業欠發達的地區建立一個CKD汽車組裝工廠,緣何“獲得國家特批”呢?有分析認為,項目的獲批與地方政府的極力促成不無干系,同時,金星重工此次也可以借助寶騰,成功實現生產轎車的轉型。業內人士據此分析,如此由地方政府一手操縱的盲目性投資結果難以預料。
小公司緣何搶占先機
雖然對于蓮花獲得中國戶籍國內汽車業并沒有發出歡呼的聲音,但是象金星重工與寶騰集團這樣的小公司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和市場化卻受到了肯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杜芳慈就對小公司的發展謀略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我國過去很多企業都是由國家投資興建的,而且為了形成規模造成聲勢,國家對此的投入相當驚人,從而也就會對企業的成敗得失看得很重;而在美國,每年都會有十幾萬家企業破產,同時又會有十幾萬家企業誕生,這種‘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很自然的法則。”
另外,也有人士認為,大企業、大集團往往更容易患得患失,它的每一筆投資(尤其對于尚未明細的市場)都會相當謹慎,因此一些小的企業往往更加勇于擔當開拓市場的先鋒。我國自從加入WTO后才剛剛開始解讀國際上的游戲規則,此時,我們不妨以一種稀松平常的心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畢竟企業的誕生、兼并重組甚或是破產這些自然行為,都是為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上一頁]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