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車”好景不再
微型汽車一般是指排氣量1升左右或1升以下的汽車,包括微型貨車、客車和轎車三種類型,而在國內市場,傳統意義上的微車多是指微型客車和微型貨車。由于其經濟、適用、小巧及靈活的特征,曾一度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角色”,2001年更是達到了接近50萬輛的高峰,而且在此前的幾年時間內,微型汽車的增長速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幾乎每年都能占到將近當年汽車市場1/3左右的份額。然而,從1999年起到2002年,隨著國家對微型汽車環保和安全要求的加強,再加上全國先后有幾十個大中城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限制微型車發展的區域禁令,微型客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2002年,汽車市場總量比2001年增長30%以上,轎車市場增長40%以上,但微型汽車市場的增長還不到20%。今年以來,由于非典的影響,微型汽車市場更是受到嚴重打擊,不僅增長明顯減緩,而且一部分企業因為有部分產品沒能在7月31日之前“消化”,也不得不呼吁主管部門“刀下留情”,將限牌的日期延長至8月31日。
長安、五菱、昌河等幾家主要微車廠家的相關負責人都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其他細分車型市場相比,盡管微型車一度被稱為“國情車”,但其市場前景目前來看并不容樂觀。有關人士表示,幾年以來,對微型汽車采取“歧視性政策”的城市和地方不僅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多,這不僅限制了微型汽車在這些地方的銷售,而且使微型車的形象進一步受到影響,使消費者以為微型車就只能在偏遠地區、農村地區使用;此外,其他細分車型市場如轎車市場、輕型客車市場頻頻發動價格戰,不少轎車甚至輕型客車的價格已下滑到8萬元左右甚至8萬元以下,也使得微型汽車原有的價格優勢一步一步喪失,在目前的微車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微車比輕客還貴的現象。
“第三代”微車引發爭論
業內一般認為,微型汽車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引入中國市場以來,產品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即最初的化油器平頭微面,第二代即化油器改電噴的平頭微面,第三代即所謂的既環保又安全的電噴前突車或者電噴加前保險杠的微型車。但是日前,不少微車廠家人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從微型車的發展來看,稱目前所謂的既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又符合安全法規的微型車為第三代微型車,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有關人士認為,從化油器微車到電噴微車,確實是一項技術上的革命,但有些微車為達到符合有關安全碰撞的法規而將車身改為前突型,甚至有的還僅僅是在車身前端加一根保險杠,這并不是一項技術上的革命,而是一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因為主管部門已經有言在先,到一定的時期之內,微型車還達不到正面碰撞安全法規的,將不允許上牌銷售,這樣,微車廠家為了通過有關的安全碰撞法規,就不得不采取給傳統微車加“鼻子”或者加保險杠的方式。但據專家介紹,真正與國外先進的微車技術比較起來,現在國內所理解的“第三代微車”,無論是制造水平還是質量水平,都與國外的微型車存在較大差距。
[上一頁] [1][2]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