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路與另辟蹊徑
根據跨國公司的研發神話,開發全新轎車平臺,周期5至10年,耗資十幾億美元;開發全新轎車車身,周期3至5年,耗資10至20億元人民幣;對現有車型進行改臉,周期1至2年,耗資約4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奇瑞方面戳穿研發神話的說法,奇瑞發現那些國際上大大小小的汽車公司所謂的研發“原來是這樣的”:找到那些汽車技術研發設計公司,告訴他們我們想做一款什么樣的整車或者需要局部的一個什么技術,于是這些設計公司會拿出若干方案,最后由我們挑選認可。這就是以我為主的自主研發,并不要花多少多少億美元的高額費用。奇瑞沒有另辟蹊徑,而是如法炮制,走上了一條與世界上其他汽車公司一樣的研發道路,只是國內公司看著新鮮,覺得奇瑞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技術開發道路。 ![](/news/yjpl/medium/10308/pic/030826k2007QQ.jpg) 然而奇瑞方面回避了最關鍵的汽車底盤技術問題。同樣是搞以我為主的研發,哈飛汽車總經理劉濤深有感觸地說:“外型、內飾設計有差距,可以委托國外頂尖設計公司開發;沒有先進的發動機、變速箱,可以全球采購;但是,最核心的底盤技術,卻是很難花錢買到的……”那么“最核心的底盤技術”到底值多少錢呢?奇瑞又是如何解決的?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項目工程經理康華平對媒體說,汽車設計并不是將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裝配在一起那么簡單,現代汽車設計理念要求在安全、可靠、舒適、環保等方面達到和諧平衡,要求在開發過程中將汽車使用中的質量隱患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一個科學、嚴謹的整車制造開發流程應該涵蓋市場定位、品牌形象、客戶需求、結構方案、安全性、人機工程、耐久性、汽車造型、空間設計、樣車試驗、量產零件等至少15個步驟。
作為外行,人們無法甚至無必要去深究泛亞人士這類天花亂墜說法的真實或合理程度,倒是可以將其視為跨國公司研發神話的一部分,將其目的揣測為阻嚇中國消費者和主張自主研發的廠家,甚至可以將泛亞本身視為是美國通用拿到中國市場準入許可證的一塊敲門磚,因而最終不過是個擺設。但人們不能忽視跨國公司研發神話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證據——歷時5年、耗資12億元、占地1.44平方公里的我國第一個轎車專用試驗場剛剛在上海大眾落成。而且,從1997年開始,上海大眾就啟動了由試制試驗基地和試車場兩大部分組成的技術中心擴建工程。目前,亞洲最大的造型平臺、聲學試驗分析室、環境模擬室、汽車排放分析試驗室、道路模擬試驗臺、電磁相容性試驗室、臺車碰撞試驗室等,已相繼投入使用,為縮短零部件開發周期、改進現有車型和新車開發奠定了硬件基礎。畢竟,這些用于研發的玩意兒是用錢和技術堆起來的,德國大眾恐怕不會耗時費力、投入巨資來制造一只老虎,以此來阻嚇中國汽車企業:想搞自主研發嗎?有沒有這個?
如此看來,奇瑞并非像其所宣稱的那樣在研發上“沒有另辟蹊徑”,“走的就是世界汽車公司應該走的發展道路……這條正常的道路”,而的的確確是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
走這條路目前為止的結果與其說是“戳穿了跨國公司的研發神話”,不如說是創造了一個自主研發的神話——世界上有哪家汽車公司能用如此短的時間自主研發出成本極低的3個平臺,4個系列車型?更何況是在其創建初期?以上海通用引以為豪的自主研發的君威為例,光是進口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匹配就花了兩年時間,還號稱是高效。如果奇瑞的確創造了神,并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足夠證據的話,那么奇瑞大可不必為沒有成為合資的“現代奇瑞”而遺憾,也不必為“沒有人來談”合資而郁悶,因為按照資源有效配置和比較優勢互補的市場經濟鐵律,以奇瑞迄今表現出的整合研發技術和開發新車型的能力,不愁沒有跨國公司找上門來。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