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將會得到更好的服務國內汽車產品在售后服務方面差距較大。如一家不大的汽車公司在西歐有4000個維修服務站,中國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在全國也不過只有幾百家服務網點。許多產品簡直就屬于“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娘家”就不管不問了。國外汽車售后服務的立足點是提高保質期限,保證用戶正常使用,推行保姆式、品牌化服務,售后服務已經成為企業盈利的重要環節,國內企業的服務概念還是“壞了給修”,沒有三包制度,無法退貨,常常造成糾紛;國外售后服務項目多,如新車經營、舊車經營、汽車消費信貸、保險、零部件銷售、保養維護、修理、救援等,國內服務內容單一;國外的汽車服務連鎖化、網絡化,國內一般是單個企業經營。
消費者權益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在很長時間內,國內“消協”認為汽車不是消費品,因此不受理汽車消費方面的投訴。現在雖然承認汽車是消費品了,但是還沒有汽車產品“三包”辦法,更沒有缺陷車召回制度,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漠視。
實行缺陷汽車召回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汽車自身存在的問題造成安全或污染事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汽車這樣復雜的機器,誰也不可能造出盡善盡美的汽車,因此汽車召回就成為未亡羊而補牢之舉。
召回的規模之大從以下數字可以看出。美國從60年代建立召回制度以來,已經召回了1.5億輛汽車,日本從1969年建立召回制度以來,召回汽車總數累計2613萬輛。
在美國,有缺陷的東西叫檸檬(Lemon),因此把有缺陷的汽車稱為檸檬車。汽車制造商、銷售商、代理商向消費者銷售了檸檬車,必須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對于制造檸檬車的制造商給予了三次修理缺陷的機會,如果超過三次仍不能修好,將要接受懲罰。消費者可依據這項法案,在美國任何一個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對于制造商來說,在訴諸法律之前就把問題解決,所受的財物損失不會很大,但是一旦鬧上法庭,后果就難預料了。有的州法律還規定如果缺陷車涉及制動、轉向等嚴重安全缺陷,制造商只有一次維修機會。
當然,令人高興的是,有關方面聲稱正在制定“三包”辦法和召回制度。
汽車消費政策必須出臺了中國的汽車消費政策從1992年就開始制定,制定了十年也沒有結果。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第一個原因是沒完沒了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中國到底要不要提倡私人汽車消費,有許多人,包括政府高級官員、院士、知名人士等堅決反對轎車進入中國家庭。這個爭論至今還在進行,爭論的雙方都已經累了,但是誰也沒有歇口。“人大”通過的“十五規劃”明確提出:鼓勵轎車進入家庭,但是這并不等于為爭論畫上了句號。第二個原因是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誰也不愿意放棄從汽車上得到的好處。入世以后,政府行為必須規范,因此汽車消費政策也必須盡快出臺。
2001年,有一些關于汽車的單項政策陸續出臺,如國家計委放開轎車價格、對高標準環保汽車減征30%的消費稅,公安部實行新的汽車登記辦法,減化了登記手續,增加了汽車登記證和汽車抵押登記,提供了一些方便等,但是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
1.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減輕消費者負擔。
2.取消一切歧視經濟型汽車的地方政策。
3.盡快改善汽車使用環境,暢通道路,增加停車設施。
入世承諾修改汽車產業政策中國政府在入世協議中承諾修改汽車產業政策。現有的產業政策是1994年公布的,帶有較強的行政干預色彩,對汽車工業控制非常嚴,后來實際上陸續有所突破,如修改合資企業法時,取消了關于外匯平衡、當地含量、報送生產計劃等規定,將產品目錄制改為公告制。但是,迄今為止,產業政策的核心規定沒有松動的跡象,如對整車項目審批的限制,對轎車項目的嚴格控制,整車合資企業中要求中方股比不得少于50%,產品公告制同目錄制沒有多大區別,實行認證制還非常困難。另外,汽車工業“十五規劃”提出要扶植三大國有汽車集團,試圖避免競爭混亂;對民營資本進入汽車工業還是有種種歧視,設置各種障礙;汽車工業的投融資體制如何改革也沒有具體意見,因此來講,汽車產業政策的修改是比較艱難的。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