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是道繞不過的檻,汽車價格一降再降,廠商被迫應戰,卻“無怨無悔”
汽車價格戰,緣何劍過無痕?
今年汽車業最大的懸念,定格在車價到底還能降多少?入世后,曾經籠罩在中國汽車業頭上的陰霾,在車市一片利好聲中散盡;隨著汽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由奢侈品向常用品的角色轉換,人們對汽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這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汽車產業政策的透明度;在產業前景一片光明的時候,也許,企業更多考慮的,不再是生存還是死亡,而是如何發展與壯大。觀望也罷,做秀也罷,一切懸念的鋪墊,在這個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嚴守著惜時如金的法則,點到為止。縱觀至此,價格成為唯一一道難解之謎。
只有永遠的利益
中國汽車業的降價風潮,可以理解為,在暴利時代元氣殆盡的時刻,廠商們作出了向薄利時代過渡的姿態。降價本是平常事,可是眾多廠家卻是在抱怨聲中,走走停停。如果不是今年初,夏利大幅降價破冰成功,也不會出現后期廠家們的積極跟進,更不會引領車市走出寒冬。
現在看來,消費者和廠家是皆大歡喜。
可是,如果消費者把廠家的降價理解為暴利時代的反思,那就錯了!“利之所在,趨之若鶩”。首先,應當明白,降價不是多數廠家的主動行為,這就從根本上否了其實際行動的誠意;而從被迫應戰,到后期,不少廠家主動提高性價比,我們絲毫不再懷疑,廠家口中的降價空間狹小,也不過是一個托辭。
所以,在廠家們“永遠的利益”的追求下,永不滿足也是消費者的正常心態。除此之外,一切就交給市場來決定!
優化成本意在他山之石
中國的汽車業,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暴利行業之一。中國本土汽車利潤之豐厚,也讓外人不可思議。但是,眾多的廠商,顯然還是對自己的幸福認識不夠。應當說,中國汽車的價格,是在市場競爭發展不完全的狀態下,體現了多重含義:既堅守了制造成本的底線;也有國家保護意志的影子;同時也迎合了供需關系的變動。車價如何定?企業不能任意而為。在他們的能控范圍內,都在打成本優化的主意。
當硝煙彌漫的惡性價格戰進行得十分激烈之時,不少企業才認識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往往為時已晚。這種狀況往往迫使企業惡性降價,甚至不惜虧本競爭。因為這時維護市場份額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是被動的成本控制。真正的成本優化,應當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戰略領先。這里只有有節奏的、可預期的價格下調。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汽車市場這種非常態的降價,將止步于整個產業最后只能獲得平均利潤的時候。但是企業天生追求利潤最大化,它們所期待的超額利潤最終也只能靠消減成本來獲取。汽車業發達的國家,把這一點鉆研得很透徹。于是降低成本,有了“全球采購”,“豐田生產方式”這樣智慧的凝結;也有了通用瓦格納,日產戈恩這樣的“成本殺手”。
成本斗法新一輪征戰
中國的汽車業,長久以來遠離市場,對價格,對成本,都不是特別的敏感。但是,從入世直至2006年保護性關稅失效期之后,價格壓力將成為企業的一種持久壓力。于是,眾多的國內企業,開始學著以成本控制化解價格風險。
如何降低制造成本,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幾乎所有的汽車工廠都是采用一個車型、一個平臺、一條流水線的制造方式。而上海通用最多可以在一條線上共線生產四種不同平臺的車型。這套承襲于“豐田生產方式”的制造模式,意味著更高的制造靈活性和更低的制造成本。但是也應當看到,這是在上海通用已經完成了產品布局的前提下,并且有著完善的產業鏈支撐,才能有效的展開。對于眾多中小企業來說,所謂降低制造成本,大多還是停留在如何在一塊鋼板上打五個孔甚至更多,這樣基本的制造問題上。
中國汽車制造成本高,主要是采購成本居高不下。汽車業普遍實行的集團內部采購,使零部件價格比國際市場要高出20%—40%。這種整車廠家與配套廠家捆綁發展的做法,實際上妨礙了競爭,保護了落后。一汽大眾方面在談到成本優化問題時,著重提及:“采購成本占了我們總成本的70%,這是降低成本的重點!睂τ诓少徶械摹柏埬仭,某些企業提出了“陽光采購”、“廉價采購”的口號,但還是治標不治本。中國的零部件生產企業目前產能過剩,且價高質弱,因而,降低采購成本,最根本的還是要推動全球化采購戰略的實施,但這其中還牽扯到有關政策國產化率的限定。
奇瑞、吉利都是在艱難中起步,他們更懂得珍惜,因而把控制投資成本放在了首位。汽車工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但在我國,還沒有對應規模的市場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吉利在建廠時看到了這一點,因而采取了逐步投入,滾動發展的模式。第一個廠區僅投入3個億。第二個廠區投資10個億,沒有動輒一次性投入幾十億或上百億元的造勢,企業沒有還貸的包袱,完全輕裝上陣。而且吉利建線是可拆可合式,他們的說法是,生產批量沒有上來時,只用其中一部分,批量上來,再把線連上,絕不一步到位,讓產能放空、閑置。奇瑞初始,也僅有17.52億的投資。
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發展,一個最大的弱勢,在于鮮少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要給外國人“交租”。吉利雖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作為民營企業,研發成本顯然不如制造成本重要。也有人在質疑他們所謂的自主開發,有仿造之嫌,但起碼,有這個不仰人鼻息的意識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國內產品開發能力有限,因而強制性地增加技術成本也不現實。這時,需要借鑒一下派力奧的低價模式。為把制造成本降到最低,中方投資表現出應有的誠意,意方則將派力奧的知識產權無償奉出,這就意味著放棄了對該款車巨額研發費用的定向回收。所以,我們考慮降低技術成本的時候,不是放棄對國外車型產品的引進,而是在有效合作的前提下,甚至我們愿意犧牲一部分暫時的利益,來換取在產品自主權上最大的主動。
汽車制造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系統化和速度感都很重要,因而信息化是縮減管理成本的一個有效手段。德國汽車經濟研究所的一項數據表明,網絡的廣泛普及將會使汽車行業的運作成本降低5%至10%。上海通用一個3000萬美元的信息系統投資已經開始了。
入世即意味著進入全球化體系之內。中國汽車業沒有厚重的產業背景,沒有殷實的技術實力,但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和低廉的勞動力,這是中國汽車業為自己找到的比較優勢。如何在成本控制上下工夫,將決定25%關稅情況下,中國汽車業能否直面挑戰。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