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本田”)自成立以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起初,人們擔心,在廣州標致基礎上重組的廣州本田會不會重蹈昔日廣州標致的覆轍?隨著廣州本田雅閣的上市和極度走俏,人們這種擔心隨之煙消云散。
緊接著,廣州本田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又讓人產生疑問,有人說,廣州本田這種“小投入、快產出、多產出”的模式實際上是在建一座CKD工廠,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沒有益處,特別是今年東風、本田、廣州三方決定在廣州出口加工區興建汽車出口工廠后,似乎更加印證了人們的這種結論。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最近記者采訪了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中國總代表、廣州本田總經理門脅轟二和廣州本田中方執行副總經理曾慶洪。
一問:廣州本田是不是一個CKD工廠?
記者:廣州本田的注冊資本僅11.6億元,相對中國與歐美跨國汽車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動輒上百億的投資規模而言,投資要小得多。但你們成立僅僅3年,年贏利就超過了注冊資本,很快收回了投資。有人說,你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業績,主要是因為你們的目標是在中國建立一個進口汽車散件組裝的CKD工廠,本田在中國沒有長遠規劃,而是隨時準備“撈一票”就走,對這種說法你們怎么看?
門脅轟二:日本汽車企業與歐美汽車企業在推進項目上的做法不一樣,我們絕不是沒有長遠規劃,而是根據市場的變化來推進我們的工作。“從小的投資起步滾動發展,按照市場的需求推進企業”,本田汽車公司在任何國家都是采取這種發展模式。
如果投資很大,一下子就搞到15萬臺,而市場需求只有3萬臺,平均到每一臺上成本就會很大,結果就不會以合理的價格將產品賣給用戶。在廣州本田投產前,國內2.0排量以上的中高檔轎車市場售價絕大多數在35萬至36萬元左右,廣州本田意識到,只有將價格做到30萬元以內,才能贏得市場,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不得不將投資減少到最低程度。
記者:本田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長期戰略是什么?
門脅轟二:本田公司在中國有5年至10年的長遠發展規劃,但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規劃會有所調整。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做到兌現向社會所做的承諾,因為我們的規劃會有一些變化,所以沒有完全公開。
我們的這種做法與歐美企業不一樣,歐美企業喜歡將遠期規劃先發表出來,但5年或10年后能否做到是另外一回事。一般說來,日本企業長期計劃不公布,只有在基本能夠做到時才發布,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上。這是兩類企業不同的做事方法。
記者:廣州本田“小投入、快產出、多產出”的模式為近來一些新成立的合資企業仿效,你們這方面的競爭優勢將會削弱,除此之外,本田在中國未來參與競爭還有什么優勢?
門脅轟二:本田是世界汽車行業排位第七或第八位的公司,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我們能生存下來,關鍵是本田有不遜色于對手的環保、安全、節能技術,這也是世界汽車工業競爭的重點。今后,本田將會把最新的技術介紹到中國來。與此同時,我們將繼續強化售后服務,通過4年的努力,我們構筑了一個體系,今后將尋求更大的發展,以贏得更多用戶的支持。
記者:廣州本田今明兩年會不會推出新車型?
門脅轟二:今年7月9日,本田公司吉野社長向記者公布2003年廣州本田將推出經濟型轎車,我們將會盡最大努力兌現這個承諾,相信這個產品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
我可以說的是,這將是一款汽油車中經濟性能最好的車。雖然是一款小型車,但5個座位將會使乘客很舒適,它將與雅閣、奧德賽共線生產。
有人猜測它是jaZZ(爵士)或FiT,實際上不是,它的車身與這兩款車都不一樣。為開發這款車,我們在市場上做了很多調查,相信用戶會滿意。
記者:廣州本田中方對CKD工廠的說法怎么看?
曾慶洪:對外界盛傳的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
首先,廣州本田的中外雙方并沒有將利潤分走。廣州本田項目盡管注冊資本僅11.6億元,初期投資也只有22.775億元,但這些年來一直在將獲得的利潤滾動投入,今年的投入就將達到12億元,明年廣州本田的生產能力將從目前的5萬臺提升到12萬臺。
其次,廣州本田的發展帶動了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發展。在廣州汽車集團公司內部,許多零部件廠隨著廣州本田的發展得到了迅速成長。
第三,廣州本田不是本田在中國的CKD工廠,而是一個地道的合資企業。1998年7月1日廣州本田正式掛牌時規定合資期限是30年,1999年11月26日就通過了國產化率40%的鑒定,目前實現國產化率60%,國內零部件供應商達100多家。
此外,在廣州本田,中外雙方具有同等的話語權。我認為,一個合資企業應該發揮雙方的優勢,在廣州本田,日方的優勢是技術與管理,中方的優勢是市場與資源(包括政策資源、人力資源等),如果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企業就能做好。在廣州本田,重大的事項必須經中外雙方的兩位總經理共同簽字才有效,包括國產化的認證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企業是“廣州本田”,而不單是“本田”。有人問我,今后本田如果用廣州本田的銷售網絡賣進口車怎么辦?我回答說,首先需要得到“廣州本田”的認可,最起碼它銷售的進口車不能與我們生產的車型沖突。
二問:為什么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廣州本田就能成為“用戶滿意度最高的企業”?
記者:今年10月6日,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公布了國產轎車用戶滿意度調查結果,廣州本田力挫群雄,獨占鰲頭,你們是不是為這次調查在內部做了一些工作?如果不是,你們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業績?
曾慶洪:我們與媒體是同時知道調查結果的,此前我們從未與這個調查單位聯系過,其實類似的調查結果有很多,每年都有人把類似“質量或服務第一”的調查結果給我們,我們甚至沒有主動公布過。
門脅轟二:我聽說了這件事,但對這個結果我并不感到驚訝。
1999年底,廣州本田成立僅一年,國產化率僅40%,那時本田公司對全球海外工廠進行了質量評比,廣州本田就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有人說,廣州本田投資少,不可能生產出好的高質量的產品,對這種說法我不贊同。我認為,決定產品質量好壞的并不一定是設備,而是人的智慧。特別是在三五萬輛規模較小的時候,引進更多的機器人或自動化生產線效果并不明顯,在世界上我還沒有聽說過哪個機器人的智慧能超過人的智慧。我們相信,員工只要通過培訓,并創造讓員工高興地造車的環境,體會到“制造的喜悅”,就能生產出優秀的汽車。當然,當產量上到12萬輛的規模,超過現在一倍時,我們需要引進更多的機器人,比如在今年奧德賽投產時,廣州本田就引進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綜合焊接機,以此為契機,我們將引進更多的自動化設備,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認識到,再先進的設備也要人來控制,因此人的智慧還是第一位。
用戶能夠滿意,能感受到“購買的喜悅”,與我們推行的“四位一體”(整車銷售、售后服務、零部件供應、信息反饋)營銷模式有關。廣州本田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發現,國內轎車市場的售后服務比較弱,于是我們認識到強化售后服務是提高競爭力的一個機會。4年的結果表明,我們推行“四位一體”的專營店營銷模式相當成功,目前,全國70多個城市有上百家廣州本田特約銷售服務店,在每一個店里,都有鈑金和涂裝設備,這是其它廠家難以做到的。
三問:東風、本田、廣州出口工廠項目會不會削弱廣州本田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記者:今年4月份,東風、本田、廣州三方宣布,將聯合在廣州出口加工區興建經濟型轎車出口工廠,有人說,這意味著本田將逐步放棄廣州本田,廣州本田的地位將受到削弱,對此你們怎么看?
門脅轟二:東風、本田、廣州三方將興建出口加工基地的消息已對外公布了,雖然現在還沒有審批下來,但確實是作為一個出口加工廠報上去的。
由于汽車出口工廠生產手續簡單、生產過程簡單,加上人力資源的優勢,因此完全能在這里制造出成本更為低廉、品質更為優秀的產品,挑戰成本極限。我們在這里生產的汽車將面向國際市場,因此它是形成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嘗試。
我期待著在出口加工廠形成的控制成本的經驗能夠反映到廣州本田,提高廣州本田的競爭力。
曾慶洪:對出口加工項目,我起初是反對的,但隨著對這個項目了解的深入,我基本認可了這件事,其中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其生產的產品不會內銷,因此它不會對廣州本田的國內市場造成影響;
二是目前在中國生產汽車再出口返銷手續很繁瑣,不容易形成國際競爭力,因此其通過保稅方式生產出口到國際市場,對中國汽車工業是一件好事;
三是其采購的零部件會與廣州本田同用一個系統,在一個平臺上運作,采購規模大了,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從而提高廣州本田產品的競爭力。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