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還是非獨立?
看到這個標題請大家不要太敏感,今天可不是談政治,在這里的獨立與非獨立指的是懸吊系統,也就是今天要上的主要課程。懸吊系統基本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以一支車軸連結左右輪的非獨立懸吊,另一種是左右輪可獨立運動的獨立懸吊。由于現代人對車子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的要求愈來愈高,所以非獨立懸吊已漸漸被淘汰,大多數的車廠都是設計獨立懸吊為主,原因就在于獨立懸吊的優點:連結的車軸,彈簧下重量輕,車輪的觸地性良好,乘坐舒適性及操縱安定性大幅提升;另外因為獨立懸吊左右兩輪可自由運動,輪胎與地面的自由度大,所以操控性會比較好但相對的較不利輪胎損耗。這些優點造成現今的車輛大多采用獨立懸吊系統,常見的有多連桿式懸吊系統、麥花臣式懸吊系統、拖曳臂式懸吊系統、還有本田最自豪的雙A臂式懸吊系統。而這些獨立懸吊系統各有優缺點,聰明的車廠在為一輛車設計懸吊系統時,就會截長補短,結合及修改不同懸吊的系統而發展出新的懸吊系統,像MAZDA所謂獨步全球的后輪自動偏滑系統TTL(Twin T Link),光是聽這名詞似乎很科技,其實就是麥花臣懸吊加上拖曳臂懸吊再以梯形連桿連結所構成的,而其他像什么QT懸吊、五連桿懸吊之類都不外脫以下要介紹的幾種,更有甚者,PSA集團旗下的某車種,明明是一樣的后懸設計,一個叫后輪獨立拖曳臂,另一個卻叫獨立水平對臥拖曳臂,一般讀者看了絕對覺得后者較屌傲,所以想要了解這么多不同名稱的懸吊系統,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拿底盤結構圖來看。以下介紹幾種目前較常使用的主獨立懸吊系統
結構最簡單-麥花臣式懸吊系統
麥花臣式懸吊系統(McPherson Type)又稱為支柱式懸吊系統,此種懸吊常見于小客車的前懸吊,堪稱是最被廣泛運用者,像FORD、TOYOTA、NISSAN車系等,這是利用避震器為車輪定位用支柱的懸吊形式,支柱上部經由橡膠置絕緣體固定于車身,支柱下部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型,裝在支柱內部。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最大優點為構造簡單,占位置小,前輪之后傾角不會因車輪的跳動而改變,另外在麥花臣式懸吊以外的懸吊,外傾角方向的定位需要上臂,犧牲空間,麥花臣式懸吊因避震器有此功能,可增大車室空間,在引擎橫置的FF車因布置空間無余地,此優點就顯得特別重要;缺點為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須用力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沖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上一頁] [1][2][3][4][5] [下一頁]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