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消息:潔白的大口罩未能遮掩住經銷商們臉上的喜悅:非典時期,汽車旺銷。與汽車同樣熱賣的是各式各樣的汽車潤滑油,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國產品牌正在悄悄地向上攀登,試圖成為貨架上的主角。
如果是在兩年以前,這個良好的愿望哪怕只要是冒出了一丁點兒火花都會被認為是癡人說夢,因為即使是在入世的前夜,整個潤滑油行業決策層得到的全都是諄諄告誡:技術滯后、競爭無序、市場機制陳舊、連生產企業布局都欠合理。可是一年之后,這種“十分嚴峻的局面”正在飛速地得到改觀,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就是市場開放。
充分競爭促進技術提升
四月下旬,國家石油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一份檢測報告“一石激起了千層浪:通過對4個進口品牌2個國產品牌的抽檢,國產品牌測試占優。測試選擇的是加德士、福斯、昆侖、埃索、殼牌和長城,為保證實驗參數的一致和適用國標的統一,檢測選擇了貼近普通車主的API SJ/SAE 10W-40和API SG/SAE 15W-40兩個級別的潤滑油。
檢測結果表明,合成機油沒有如預想般的出盡風頭,只在兩個項目中拔得頭籌,國產潤滑油在多個檢測項目中占優,“在API SJ/SAE 10W-40組,3個樣品的表現都很不錯,差距并不明顯:邊界送溫度、水分和機械雜質,3個樣品的質量水平完全一樣;在閃點、傾點項目,3個樣品的差距不大,長城金吉星和殼牌特級喜力各得兩分;在泡沫傾向性和泡沫穩定性方面,長城金吉星和埃索超能各添一分;在蒸發損失和色度上,長城金吉星占據絕對優勢,特別是蒸發損失方面,長城潤滑油使用了高黏度的基礎油,其鎦分范圍適中,蒸發損失遠低于GF-3的規格要求;在API SG/SAE 15W-40組,國產品牌仍占有絕對的優勢。”
“對普通的消費者而言,也許這些專業數據過于陌生,可對于我們就非同凡響了,”一位工程師拿著檢測報告說,“我們終于擁有了適合‘國情’的產品。”
據了解,與國外相比國內的城市路況至少有3大不同,首先是大氣環境,由于沙塵較大,致使車輛磨損嚴重;道路不暢使得汽車開開停停,有損發動機;車況也難比國外,國外轎車行使兩三年就準備淘汰,而國內用車至少能開上七八年,因而發動機間隙、密閉性等指標都相對較差。適合國情的潤滑油不僅要符合歐洲標準,還給提供了裝車用油必須用外國品牌潤滑油以借口,而且要符合中國城市的路況,滿足道路擁堵,頻繁高低速交叉行駛的潤滑保護需要。
從封閉市場保護落后阻礙技術進步,到引進充分競爭,強有力的技術提升支撐著有實力的企業擔綱大業,但僅僅解決的是單個企業的問題。
行業仍有堅冰
相對于原油和其他成品油,潤滑油是對外開放較早的市場之一,也是一個技術壁壘較低的行業。目前,國內的潤滑油市場規模已達220億元之巨,其中高端產品占到20%的市場份額和80%的利潤,但85%的高端市場是國外的品牌,如嘉士多、BP、殼牌、埃克森、加得士等。隨著家用轎車的增多,車用潤滑油的比例還將逐年增加。據中國汽車協會的統計數據分析計算,目前我國潤滑油年消耗量約為700萬噸左右,車用潤滑油占潤滑油總量的50%多。2002年至2005年間,車用潤滑油需求量的增長速度將穩定在1.5%以上;2005年至2010年的增速將提高到2%。2000年車用潤滑油占潤滑油總量的52.6%,到2005年預計將達到54.1%至55.6%。
[1][2]
[下一頁]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