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0日比亞迪舉行的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比亞迪宣布未來將在全系車型搭載自主研發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將智能駕駛技術價格門檻拉低至10萬元以下,并全面覆蓋10萬元級、15萬元級車型、20萬元級以上車型。這一“全民智駕”戰略的落地,標志著智能駕駛從高端配置向大眾標配的轉變,預計引發中國汽車產業從技術路徑到市場格局的深度重構。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15/481092856_1739350200193_830x600.jpg)
競爭格局的裂變與重構
當前比亞迪車型銷量持續火爆,規模化成本優勢,使得“天神之眼”實現快速普及,并對競爭對手形成多方面的壓力,而蔚來、小鵬等國內新勢力品牌賴以生存的“智能駕駛溢價”策略遭遇挑戰。當基礎版城市NOA功能成為比亞迪車型標配,造車新勢力未來預計會將資源傾斜至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或生態整合,研發投入的激增與盈利預期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
對于傳統合資品牌而言,比亞迪這一舉帶來的影響則更為深遠,大眾、豐田等企業當前尚處于電動化轉型的階段,比亞迪的智駕技術卻在新賽道中取得突破。燃油車賴以生存的“品牌光環”在“標配智駕”的性價比攻勢下加速褪色,部分二線合資品牌或被迫以價換量,陷入“降價保份額-利潤萎縮-研發停滯”的惡性循環。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15/481092837_1739350200952_830x600.jpg)
此外,像特斯拉主打智駕技術的巨頭,未來也將要與比亞迪正面競爭,在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比亞迪搭載智駕系統的車型有可能依靠性價比的優勢截流Model 3潛在用戶,迫使特斯拉重新評估FSD訂閱模式的定價策略。
產業鏈話語權的轉移
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戰略,如今正在重塑智能駕駛供應鏈的版圖。地平線、黑芝麻等國產芯片企業因“天神之眼”的規?;少徲瓉肀l式增長,而Mobileye等國際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則持續萎縮。更具深遠意義的是,比亞迪主導的域控制器架構標準,正在倒逼博世等傳統Tier 1巨頭開放底層協議接口——這種技術話語權的轉移,標志著中國供應鏈從“代工跟隨”轉向“標準制定”的關鍵躍遷。
傳感器領域的變化同樣顯著。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成本因比亞迪訂單量攀升下降40%,推動行業進入“千元級激光雷達”時代。這種成本下探甚至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部分車企開始嘗試“硬件預埋+功能訂閱”,通過后期軟件升級解鎖更高階智駕能力。
![](http://img.pcauto.com.cn/images/upload/upc/tx/autohm/2502/12/c15/481092846_1739350201630_830x600.jpg)
比亞迪的激進策略,同時還將進一步推進相關基礎設施的升級。截至2024年底,全國僅有12個城市完成車路協同示范改造,這與智駕車輛的數據需求形成尖銳矛盾。工信部近期緊急調整“新基建”投資方向,要求2025年前在50個重點城市部署路側感知單元,這預示著智能交通建設將從試點階段轉入規模落地期。
這場技術革命的代價與機遇分配并不均衡,對于缺乏核心技術的二線造車新勢力、轉型遲緩的合資品牌、未能本土化的國際供應商,或許會成為主要受損方。而國產芯片廠商、激光雷達企業、充電樁運營商及高精地圖公司則站上產業浪潮之巔。
汽車網評:對于行業整體,比亞迪的“技術民主化”策略猶如一劑猛藥:短期陣痛難以避免,但長期看,它打破了智能駕駛的技術壟斷,迫使全行業從“堆料競賽”轉向“真實場景價值創造”。當消費者用腳投票時,唯有真正解決通勤痛點、提升出行效率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由比亞迪引發的產業地震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