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汽車業實在是好得出奇,不僅產銷量雙雙破歷史紀錄,分別達到325.12萬輛和342.81萬輛,增長高達38.49%和36.69%。而且令人嘆為觀止的是,1至11月,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5983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利潤總額408億元,同比增長68%。
超高利潤向市場發出了美好的信號,本已遍地開花的中國汽車業熱度再次猛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由于各地區紛紛將汽車作為支柱產業,并加大了現有汽車企業擴張上產的力度,2005年全國汽車產能將達到600多萬輛。而2005年,正是中國進口汽車配額最終取消的年頭。
中國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蔡惟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2002年我國汽車業戰略優化重組取得了好成果,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汽車市場異常火爆,某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因此產生錯覺,認為汽車行業是高利潤的“金礦”,都想來“淘金”。實際上,汽車工業是有自己獨特發展規律的,從世界范圍來看,規模化、集團化是汽車業必然的發展方向,中國也不會例外。從總體經濟規律來看,20%、30%的高速增長是不會長時間維持的,如果只看到短期的高利潤就盲目投資,只會造成重復低水平建設。
現實情況也表明,企業并非進入汽車行業就能抱到“金娃娃”,即使是去年這樣難得的好光景,汽車企業也是有苦有甜,面對多變的市場,有些企業應變能力差,力不從心,產量很低。
從產銷統計看,被列入國家經貿委汽車公告目錄的企業中,還有企業處于負增長狀態,約占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
2002年前11個月,16家重點汽車企業集團(包括144家獨立法人企業)中,4家集團仍處于虧損狀態,47家獨立法人企業虧損,占總數三分之一。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