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姚杰認為,發展向好的行業受投資的追捧并不奇怪,這是市場作用的結果。關鍵是投資汽車時要冷靜分析國民經濟的走勢、產品方向、市場趨勢、消費需求等多種因素,不可一時頭腦發熱就匆忙決策。
目前,雖然私人汽車消費時代的到來給中國汽車業注入了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但一些潛在的風險依然不容忽視。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將2002年汽車業的增長定義為:我國汽車工業重新進入高速增長時期。據他介紹,“八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量年均增長為23.3%,其中轎車高達50.2%;但是,“九五”期間,汽車工業的發展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年均增長只有7.3%,特別是
1996年,“九五”第一年,汽車產量增長只有1.5%。因此汽車行業“九五”計劃沒有如期完成。可見汽車工業的大起大落在我國并非沒有先例,企業不能不有所警惕。
張興業認為,正是由于1996年以后的幾年間,國家執行的一些政策、措施抑制了汽車工業的發展,導致了“九五”汽車工業的低迷。同時,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也十分重大。
有關統計表明,2002年我國三大類車型產量均突破100萬輛,其中轎車是109萬輛、載貨車突破109萬輛、客車突破106萬輛。汽車產銷高速增長主要是由轎車、輕型載貨車和重型載貨車、微型客車拉動的。
載貨汽車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依賴性很強,產銷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2002年前10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3.4%,同比提高10多個百分點。相應的重型載貨車產銷同比增長都在60%以上,而且是在2001年增長70%以上的基礎上實現的。由于運輸方式的改變和環保政策等要求,牽引車和廂式車也相應成為市場需求的熱點。
張興業指出,前幾年,是“老解放”、“老東風”等長期積壓下來的過時載貨汽車的更新年,現在這些車都由高噸位的載貨車替代了。今后雖然國家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重型載貨車的增長不會再有那么驚人的速度。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