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報》報道:2003年大眾思路清晰:產品、成本、汽車金融
由于2008北京奧運會贊助的排他性規(guī)則,令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之間現(xiàn)時劍拔弩張——它們同時名列19家北京奧申委考察的企業(yè)之中,但最終只能有一方勝出。
大眾為北京奧運贊助權殊死一搏的理由之一是:2002年中國市場的成績單太驕人了:全球銷量下降了2%,中國業(yè)務卻以42.8%獲最高增速。這令所有來自中國的經理層面上有光。
![](/news/yjpl/10302/pic/0224icq3_2.jpg)
細釋輕重有別
上周在新加坡的2002年會上,大眾汽車宣布,2003年將在中國至少推出5款新車:高爾、波羅三廂、圖樂商用車、高爾夫A44和奧迪A4。其中高爾、波羅三廂、圖樂商用車都將在上海大眾生產,而高爾夫A4與奧迪A4將在長春生產。
這似乎證實了去年底的一則傳言。傳言稱,大眾在新產品分配上有“重”上海、“輕”長春之嫌。此次,在大眾(中國)2002年耀眼的榮譽背后,南北大眾之爭暗顯。因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這次中了彩:將要生產的這三款車中,高爾和圖樂都是中國消費者陌生的產品,至今都還是大眾的“秘密”武器,而據說已經面世的波羅兩廂車實際也是為即將推出的波羅三廂車鋪路。
相比之下,長春一汽大眾將要推出的新車高爾夫系列和奧迪系列,都是中國消費者熟悉的產品,早在數(shù)年前,一汽大眾的捷達產品線上就不斷有高爾夫產品共線生產,每年產量約2000輛。所以,如果僅從新產品數(shù)量和“新鮮度”上,長春這次吃了暗虧。
而大眾方面并不對此評價,只是強調了產品分配的原則:除了產品平臺方面的考慮,誰能最快地承受產能擴張的要求,就選擇誰。
大眾汽車在未來幾年里,在華產能將達70萬輛,其中長春一汽-大眾30萬輛,安亭上汽-大眾40萬輛。一汽-大眾產能設計15萬輛起步,自新帥秦煥明上任以來,就一直致力于產能擴張,2002年已經突破20萬輛,而實現(xiàn)30萬輛產能的時間已經從2005年提前到了2003年年底。
盡管這樣也趕不上大眾在中國的新產品擴張速度。“捷達、寶來、奧迪、高爾夫四個產品投產之后,就會使一汽-大眾滿負荷運轉,因此,它再也沒有空間消化其他新產品。相比之下,只有桑塔納、帕莎特、波羅(兩廂)的上海大眾從目前看來還有一些迅速擴產的空間“——大眾高層對其“輕重有別”的產品策略做如是解釋。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