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重頭戲
據悉,未來5年間,大眾用于兩個中國合資公司的設備和生產的改進,營銷網絡的建設以及零部件供應體系的重構上的費用,將在每年6億歐元(總計30億歐元)左右。
現時,大眾中國制造的轎車雖然在價格上高于海外市場,但是與歐美市場相比,零部件采購成本卻要高出40%-50%。行內人指點:零部件采購成本已占到大眾兩個中國合資公司60%-80%的經營成本,所以,在產品戰略就緒之后,成本控制戰略必將是它的來年重頭戲——1月28日,由中國一汽、上汽和大眾三方共同投資的一個合資變速廂廠的開業,就是這場戲劇的開始。
同時,大眾正在著手研究把中國的業務與它剛剛成立的東盟業務進行結合,所有東盟10國都將獲得均等的供應商機會。這意味著大眾在努力地沖破在中國進口零部件上的那些障礙。
![](/news/yjpl/10302/pic/0224icq3_1.jpg)
“這些障礙大多數來自政府和兩個合資中方的阻力。因為,他們要保護國內幼稚的零部件工業。”大眾集團全球董事兼市場營銷主管的畢希霍夫博士報怨道,“但是,WTO意味著進出口雙方的開放。因此中國政府必須在零部件進口上做出讓步,這樣才能有整車出口的可能。中國不能兩個好處都沾邊。”
這位公司高層向媒體預料:零部件采購成本大降后,中國作為大眾亞太區最大的出口基地的目標,其進程料將大大加快。“3-5年之內,大眾的整車出口就將達到一個可觀的規模”。
汽車金融,等待許可證
如果大眾的汽車金融服務許可證如期得到中國政府的批復,那么,它將成為大眾2003年在華的又一棵搖錢樹。根據經驗,當整車制造業利潤由于競爭降至3%-5%時,汽車金融仍能保持30%以上利潤,尤其在頭幾年。
大眾金融服務1998年即建立在華辦事處,去年底向當局申請開業執照,預計2-3個月后即可拿到手,并正式開業。有意思的是,大眾在泰國、新加坡都與當地伙伴成立合資企業做金融,但在中國,大眾態度堅決:必須建立自己100%控股的金融公司。據說,不是大眾不愿合作,而是與一汽、上汽等的財務公司談判多次后,始終找不到共同的利益點,最后才決定單干。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