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車質量問題多,安全權益受威脅
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不受侵害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賦予消費者的基本權益之一,但從全國情況看,汽車投訴中質量問題有2915件,占投訴總量的74.38%,這其中包括一些國家重點企業的免檢產品和世界知名品牌的進口汽車。
二、經營不誠信,實現公平交易權益難
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消費者從汽車的外觀很難看出汽車的內在質量。有的經營者利用優勢地位,將經過修理、裝飾一新后的舊車、劣車冒充新車賣給消費者。
三、檢測鑒定難,消費者難過舉證關
各地消協普遍認為汽車糾紛調解難度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檢測難、鑒定難。首先是因為國內的檢測機構少,有些項目沒有技術標準;其次因為無檢測設備;再次是檢測費用高。尤其是進口汽車發生故障甚至事故,往往只能由生產企業自行檢測鑒定,其公正性、客觀性讓消費者難以認同。面對舉證難關,很多消費者不得不望而卻步。
四、說明書難讀懂,消費者獲知權難落實
《消法》第三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力,F在市場上出售的汽車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涉及的專業知識越來越多。消費者普遍反映汽車說明書看不明白,尤其是進口汽車說明書寫得太專業,像一篇機械論文,更難看懂;有的翻譯水平低的連語法都不通。而通過非正常渠道買的汽車,要么沒有中文使用說明書,要么就是由代理商自己翻譯的,消費者從中無法全面、清楚地了解汽車的性能、售后服務等情況,給日后消費爭議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五、汽車修理業何時能讓消費者放心
由于絕大多數汽車消費者是汽車維修的門外漢,汽車開進維修站,只能聽任維修站擺布。如果維修站缺乏誠信,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就難以得到保障。
汽車維修方面的投訴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一些維修人員水平差,沒有經過正規的技術培訓,維修質量難以保證;二是收費混亂,將汽車的小毛病故意夸大,從而漫天要價;三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四是維修時間難以保證,何時取車沒譜。
六、“三包”承諾形同虛設,故意規避法定義務
汽車商品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消費者自購買之日起就踏上了保養和維修之路,而目前汽車商品的“三包”尚未列入政府規定的“三包”目錄中。據了解,如果發生糾紛,消費者只能依據《合同法》、《產品質量法》、《消法》和《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進行維權。而一些廠家為了自身利益,故意制定對自己有利的“三包”條款,將汽車修、退、換的門檻抬得很高,以制約消費者。在一些汽車企業自己制定的“三包手冊”中,多數零部件不三包,有些零部件雖然實行三包,但其內容非常可笑、荒唐,如規定汽車的燈泡、燈罩、雨刮片、蓄電池等部件僅保修“五天”,全車玻璃等保修“一個月”,這分明是向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發出的挑戰,是對自己生產的汽車質量沒有信心的表現。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