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眾功不可沒
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上海大眾曾立下汗馬功勞。
桑塔納生產之初,國產零部件不合格,原材料濫竽充數,生產了四年,國產化率只有2.4%,本以為引進一款現成車型,照葫蘆畫個瓢,卻沒想到一個國產化難倒了整個中國汽車工業。
在國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后,零部件廠引進技術,生產線脫胎換骨,國產化率逐年攀升,經過十年努力,達到93%。
中國轎車的制造水平基本與國際水平同步,圍繞上海大眾配套,一批高水平的零部件企業也發展起來了,不少還實現了出口返銷,成為中國轎車零部件工業的“酵母”,為中國轎車工業打下了可靠基礎。后來上海通用、廣州本田、風神等的引進產品,起步一年半國產化便達到40%,以至于奇瑞、吉利能夠輕而易舉介入轎車生產,實事求是地說,是借了上海大眾的“東風”。桑塔納的國產化,給行業樹立了一個標桿,此后在國產化問題上,沒有誰再和國家討價還價。CKD起步國產化率40%,也成了一道不容討論的問題。
關于大眾
大眾汽車公司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洲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978年中國對外開放之初,大眾汽車公司就開始致力于發展中西方的合作和友誼。它同中國政府1978年舉行首次談判后,雙方于1984年合資建立了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1990年又建立了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通過這些合資企業,大眾汽車公司向中國提供了種類多樣化的產品。大眾汽車公司與中國的合作伙伴攜手共進,已成為中國市場的佼佼者,并占據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
PCauto編輯小語:“廣本的大力投入,豐田的市場擴張,寶馬的風馳電掣,給上海大眾增加了分外的壓力!‘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上一頁]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