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過分夸大自主研發的難度,導致我國汽車企業自主研發的迫切性被逐漸淡化。能拿來新車型,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解決了就業、增加了稅收,企業也能與跨國公司共同發展,誰還會去做自主研發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呢?
是中國汽車工業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化,讓自主研發再度升溫。隨著奇瑞、吉利等“另類”汽車企業在市場上逐漸站穩腳跟,豐富產品系列、盡快推出新產品,成為他們競爭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沒有合資伙伴龐大的產品庫,自主研發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經過第一代產品的開發,奇瑞們不僅積累了經驗,堅定了信心,而且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開發道路,打破了跨國公司的研發神話。
主客觀障礙正在消除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隨著汽車工業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制約自主研發的客觀障礙也正在逐步消除。首先,去年以來汽車市場的爆發性增長,標志著中國這個潛在的最大汽車市場正式啟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進一步堅定了人們的信心。根據預測,在未來15到20年里,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可以說,我們已經初步具備了支撐自主研發的市場容量。
其次,從資金角度看,我國居民儲蓄已接近10萬億元,企業融資渠道也實現了多元化,好項目融資難漸成歷史。較高的利潤積累,也讓汽車企業家底漸漸殷實,資金問題已不再是制約自主開發的瓶頸。
第三,自主研發的技術環境有了改善。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目前的汽車工業全球化分工體系中,整車制造公司大都將零部件公司從母體中分離,加上眾多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專業化技術公司,為國內企業尋求“外腦”提供了條件。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