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745,低的報價135萬,高的148萬;奧迪A8最低報價142萬,最高155萬
讓人搞不清的進口車價
平時辦事果斷的王先生,最近卻犯了難,要買一輛車卻幾個月仍然舉棋不定。
“我要買一輛奔馳E240,可是咨詢了幾家經銷商后發現最低報價82萬,最高報價98萬,相差16萬幅度高達20%,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面對如此大的差價,王先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買便宜的吧,怕車有問題,買貴的吧,又不甘心。
事實上,王先生遇到的情況并不是偶然現象,記者針對幾款進口車對多家經銷商詢問價格時,也發現同樣的車型報價差異巨大。比如寶馬745,低的報價135萬,高的148萬。奧迪A8最低的報價142萬,最高的報價155萬。
看來,國內車市進口車報價確實煙霧重重,讓人難以看懂。
虛報、來源不同造成差價
進口車輛來源不同,是造成報價差異的一個原因。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國產車實行全國統一銷售政策(限價銷售),使國產車的招標價格浮動不大。而且大多實行地區代理銷售,銷售有嚴格的地域限制,一般一個片區只能有一兩個代理商負責經銷,銷售受生產廠控制,基本上為壟斷經營。相反進口車就沒有這種地區限制,各經銷商的進貨渠道不同,進貨時間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匯率差價上),商家的經營規模不同,不受生產廠家的控制,所以價格有一定差別。
此外,一些經銷商,要的“謊數兒”也比較大,像較貴的進口好車一般多要個10萬或8萬的等著消費者去砍價。而有的經銷商則報的是實價,這也使得進口車價格差別巨大。
小心另外的“黑洞”
但是,進口車價顯然也不是越便宜越好。因為過于便宜的車型往往有著讓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黑洞”。為了降低價格,有些進口汽車經銷商將進口車的原廠輪胎換成國內合資企業生產的輪胎,或將原廠寬胎換成窄胎,從中賺取利潤。還有的用低價誘惑消費者少開發票。比如,一輛35萬元的進口車,如果要開足額發票,就是35萬元,如果不開足額發票,可能只要33萬元。有的消費者貪圖便宜,卻可能為日后資產評估等埋下了隱患。
還有的進口汽車經銷商在進口汽車時,都是按照最高配置向國外汽車生產廠家訂購的,許多豪華配置一應俱全,如車載電話、GPS、高檔音響、DVD、真皮座椅等等。他們再換下進口車上的配件,拿到市場上單獨出售,或是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再安到車上,不過這些配置都不是免費的,而是要再加錢的。還有的進口汽車經銷商將原廠標準配件說成是選配件,消費者要加上這種配件,還要再加錢,這樣往往一個配件就能賺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北京晨報)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1]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