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短信中心全新推出“汽車動態”短信訂閱,第一時間看最熱、最激、最精彩的資訊!還猶豫什么?快快加入訂閱吧! 五十而知天命。這也許是一種宿命論,但當人生的單程車開進后半段時,很多人不免對感悟人生起了興趣,往往會得出一些說不上驚世駭俗卻也算是至情至性的論點,這些對后來者大有裨益卻往往被忽略了。
生命的思考帶來的多是一種遺憾。不知不覺中,中國汽車工業也走過了五十個年頭,不過,似乎很少有人愿意承認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到了“知天命”的時候,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深信中國汽車業現在是“方興未艾”,正是要甩著膀子大干的時候,何苦要整出一個讓人平添幾分憂愁的論調來?
支持這種信心的不是當初街頭僅見的解放牌卡車和總是與權力、尊貴聯系在一起的紅旗轎車,而是現在街頭令人眼花繚亂的車水馬龍的場景,是令全球所有知名汽車制造企業怦然心動的一系列統計數據。如前一段時間,統計結果表明全國私家車總數已超過1000萬,這就讓汽車界的人士非常地“引以為榮”。
誠然,五十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汽車已從昔日的神壇上走下來,回歸到其本來的面目,成為一個平民化的消費品。但是,在為中國汽車工業大唱贊歌的時候,我們不應忽視懸在中國汽車工業頭頂的一柄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國內企業“有數量、沒質量”,“借合資之名,行變相走私之實”等老大難問題就依然很突出。
尤其是價格問題最難讓中國消費者接受。國產轎車價格過高是婦孺皆知,一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要么是國外企業已經不再生產的老車型,要么即使是“同步推出的新車型,價格也比國外貴出許多(據國家經貿委公布的數字顯示,2002年,上汽、東風、一汽三大集團合計盈利204·6億元,三大集團當年合計銷車1346950輛(含奇瑞),平均下來,每輛車的利潤是15189元。這個數字已比國際同行高出許多。)而且一些所謂的“市場中堅力量”也總是極力維護現有的價格體系,以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比如5、6月以來,一些企業將部分產品降價,立刻就有人提出一個“降價消息太多,消費者持幣待購”的論調,似乎是那些做出降價行動的企業破壞了汽車市場的秩序。而一些所謂的“主流企業”即使做出降價行動也要將其美化為“調價”或“給消費者讓利”等諸如此類。
其實,價格是市場最好的調節手段。國產轎車價格既然有泡沫成分,向下調整是自然不過的事,為什么一些企業還要視之為“猛虎”呢?汽車企業眾口一詞的理由是“降價將損害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又是合資方特別注重的,沒有外方的同意,降價談何容易。這就回到一個根本的原因:國產自主品牌太少、太弱。
上周,在討論到中國私家車擁有量高達1000萬輛時,一位同事不屑一顧地說了一句:“你就不想一想中國有多少人口?1000萬這個數不能說明現在的車多,而只能說明過去的車太少,只能說明中國人口太多。”
這真是當頭棒喝。
[1]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