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圈地”三大隱憂
汽車城的贏利模式似乎是:拼命去向政府爭取項目、土地,誰拿到土地這塊稀缺資源誰就能生財,造好房子收取場租、物業管理費。所以各地紛紛“圈地”上馬汽車銷售市場,然而濫建汽車城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業內人士指出,透過汽車銷售市場一哄而起的表象,探究其生存模式,至少有三大隱憂:
首先是合法性問題。當一個汽車市場宣稱“獲準計委立項”,只是證明項目可以運作,而尚未解決土地的合法性問題。某大型汽車市場負責人談到“立項”時淡然一笑:“你有資金有項目,而且不用政府出錢,一般情況下都會獲得批準。立項只是證明你可以干這個事情,并沒有具體在哪塊土地上干什么事。”立項之后,還涉及到國土、規劃、工商、環保、衛生、消防等多個部門審批,現在一些汽車市場的手續是不完備的。
投資2億元以上的項目要經過省級計委部門審批,占地35公頃以上需要報省政府批,占地1000畝以上更要報國務院批準。各地汽車城一哄而上,這些項目是怎么審批到的呢?業內人士透露說:靠化整為零,將審批的權限縮小到市縣一級。杭州市工商局市場處龔玉清處長告訴記者,過去要取得汽車經銷資格,成立一家汽車專營公司,必須報請國家工商總局核準,這一規定已經在今年3月被取消,完全放開了。對于開辦汽車銷售市場,只要市計委批準立項,市土管、規劃、消防等部門通過,又有至少500萬元的專業市場注冊資金,就可以領取市場登記證。
其次,是長久性問題。由于很多土地只是短期租用,導致了不少汽車市場缺少永久用地,經銷商不愿也不能作長遠規劃。1999年新的《國土法》頒布后,新的商業用地審批時間在1-2年,廣州突然冒出的汽車市場,是否都已完成手續?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珠江新城,有的汽車市場連《市場登記證》也無法出示,有的汽車市場的《市場登記證》時限僅有一年。
最關鍵的,是贏利性問題。這些擬建的汽車市場不僅要投入巨額的置地成本、建筑成本,而且還要增建許多與汽車銷售無關的項目,如跑道等。專家們質疑,動輒幾千畝地,上億元的投入,成本如何收回?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認為,在上馬建汽車市場之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分析和市場調查。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外汽車銷售商都在尋找降低中間環節成本的辦法,而我們卻在變著花樣地不斷增加中間環節的成本。
一位廣州汽車經銷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專賣店一年需要的開支至少400萬元以上。而從銷售來說,每臺車的利潤在3000元左右,一些成熟車型的利潤只有1000多元,甚至不賺錢。即使每臺車利潤3000元,專賣店每年也要銷售1300臺車以上才能“保本”,但現在廣州每月售車100臺以上的店鳳毛麟角。吉利集團汽車銷售杭州分公司經理王依青也給記者證實,現在賣出一輛車的毛利潤只有2000多元,除去場租、人員開支,所剩無幾。目前他在杭州汽車工貿園區有5個車位,如果杭州再開一家大型汽車城,出于同行競爭考慮,他也不得不在那里再設一個點,哪怕僅僅散發些傳單也好,但經營成本無疑會大大提高。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