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26萬元的新雅閣要30萬元才能聞著“車味”,27萬元的一汽馬自達M6也要30萬元才能免于排隊之苦,這些俏車的價格簡直是見人就漲,但怪的是越漲這買車的隊伍排得還越長:新雅閣的購車隊伍已經排到明年1月,一汽馬自達M6據說更遙遙無期。可越是這樣,消費者越是“非此不娶”,自愿加價要求馬上“娶”得美車歸的消費者還不在少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車型經過幾輪降價還是門前冷落鞍馬稀,難怪從生產廠商到經銷商都怕提“降”字,而是羞羞答答冠以各種促銷和返利的名頭,把降價之心遮得嚴嚴實實。
買漲不買跌,這種“逆反”的購車心理和買賣股票的心理有些類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常態的消費心理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首先,汽車具有時尚商品的特性,與時間的價值緊密相關,越是新鮮出爐越是搶手,消費者愿意多掏錢是因為承認附著在汽車上面的時尚價值;其次,在一款汽車宣布降價時,汽車價格只有一跌再跌,汽車價格的直線變化是加重消費者持幣待購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消費者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再多等一段時間,說不定還要降”,越降越冷,越冷越降。
阿川斗膽認為,買漲不買跌的消費習慣帶有一些不理性的成分,因此也多在中高檔轎車所謂高端消費上存在。阿川在這里要勸告消費者,在買車時應該仔細衡量其性價比的最佳結合點在哪里,是否值得多掏錢,不要盲目湊熱鬧。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