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北京的馬路上呼啦啦冒出來一批新轎車,給非典時期略顯冷清的街道上增添了一道亮色。北京市交管局的統計數字顯示,4月份,北京新增機動車3.8萬輛,創下歷年新高。此外,天津、廣州等城市轎車銷售也呈現出翻番勢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4月全國轎車生產16.5萬輛,比上月增長5%,比去年同期增長85%。今年前4個月,全國累計生產轎車56.54萬輛,同比增長1.1倍。
亮點之中尚有隱憂
作為一個上下游關聯度極強,對機械、冶金、電子、橡膠、石化等行業都有很強拉動作用的產業,轎車在去年實現了超過50%的爆發性增長之后,今年以來繼續呈現翻番增長的良好勢頭。來自國家統計局工交司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汽車工業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從去年的11%提高到13.6%,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連續兩年位居第二位。如果按單一產品計算,汽車已成為當前工業增長中最突出的“亮點”。汽車生產、銷售、維修、金融等產業鏈已成為我國最有增長潛力的產業群。
然而,在這種令人欣喜的增長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隱憂。首先,目前的汽車消費環境還不如人意。例如轎車稅費以及消費環節的各種收費過高;一些地方對應該鼓勵發展的小排量轎車采取歧視政策;轎車消費信貸門檻過高等等,這些無疑制約了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其次,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讓新一輪“汽車熱”開始抬頭。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新規劃的汽車項目2010年產能將突破1000萬臺。如何調整投資政策、調控產業格局、避免重復建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也是擺在政府相關部門面前的一件大事。
此外,我國轎車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嚴重不足,而目前汽車產業全球化分工的新趨勢,以及中國汽車市場不斷增大的容量,已經給中國轎車企業自主研發提供了前提條件。不只是奇瑞、吉利、華晨等新興企業埋頭自主研發,就連上汽集團也提出了打造自主品牌轎車的目標。如何整合現有資源,抓住機會盡快形成我們的自主開發能力,也是擺在轎車企業面前的艱巨任務。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