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接軌還有多遠?
能買到與國際水平同質、同價位的汽車,無疑是每一個中國消費者的期望。因此,在一輪又一輪的汽車降價潮中,車價與國際接軌便成了老百姓的心理底線。
中國汽車價格能和國際接軌嗎?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偏小的生產規模、低下的管理效率、高額的技術轉讓費、昂貴的生產成本和零部件,無一不是令中國車價居高不下的“瓶頸”。
然而,日前從廣州傳來的一條消息,則作出了有力的回應。5月29日,本田公司廣州出口基地正式掛牌奠基。本田聲稱,在該基地生產的轎車與在日本本土生產相比,將有每輛車20%的成本優勢。這也就是說,在中國生產的轎車,車價與國際水平相比將有著20%的降價空間。
同一個地方造車,制造成本、市場價格差別如此之大,這對中國汽車企業來說不啻一個絕妙的諷刺。種種情況表明,憑借著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土地等優勢,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汽車制造中心。跨國巨頭不僅在賺中國市場的錢,也在賺中國制造的錢。和他們相比,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確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致使汽車制造成本、價格居高不下。但這絕不是抬高車價的理由,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市場競爭去彌補。
無論如何,持續不斷的汽車降價,已經讓人們看到了車價與國際接軌的曙光。一方面,降價的過程,是汽車企業完善自身、內部改革的過程。記得在去年的夏利降價浪潮中,時任天汽董事長張世堂就曾笑言,“降價這把火把企業內部的矛盾暴露出來,把問題燒掉了”。另一方面,降價的過程,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優勝劣汰的過程。在汽車價格不斷向國際并線的進程中,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敞開懷抱,去迎接一個全新的時代呢?!
[上一頁] [1][2]
|